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技巧用

如题所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形式。数学学习的好与坏,集中表现在解题能力上。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有助于学生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而我们要明确的是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并非通过传授可以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培养逐步发展并且提高的。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重视例题的典范作用

解题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这需要解题教学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为现在学生的解题仍较依赖例题的解题模式、思路和步骤,从而实现解题的类化。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例题的典范作用。

记得在《梯形》这部分内容的一节复习课中,我只讲了一道例题:

如图,梯形ABCD中,AB∥CD,以AD、A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CED,延长DC交EB于F,求证:EF=FB。

通过分析、讨论,进行一题多解,总共概括了8种解法,这8种证明方法将梯形问题中重要辅助线添法、中位线的知识等都囊括其中。由此可见,一道好例题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实际上数学思想方法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在讲题过程中,我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并注意思路点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ΔABC中,AB=AC=12cm,BC=6 cm,D为BC的中点,动点P从B点出发,以每秒1 cm的速度沿B-A-C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那么当t为何值时,过D、P两点的直线将ΔABC的周长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2倍?

对于这类动态问题,难度较大,多数同学都很茫然,我这样引导他们思考,首先确定它是哪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可以看出这是个动点问题。再接着问动点问题关键要考虑什么?学生能明确说要看动点移动的特殊位置。然后问有特殊位置可以确定哪些问题?可以确定情况的分类。这样逐步把学生引入分类讨论的思维中,学生就可以根据题意来列方程解决本题了。等学生做完之后,我又问了,如果我们再考虑加入整体思想,会不会有更为简便的方法?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由此引导,把数学中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穿插在课堂上,潜移默化,有意识的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老师要在解题过程中足够重视,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解题的能力.

3:要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

在中考复习阶段,我们会接触到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学生的能力在此时就有所体现。同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精彩的解法,多数同学只能是看别人在讲台上激情飞扬,自愧不如。这时作为老师一定要把通法交给学生,因为多数同学在面对题目的时候只能从一般思维入手,而能够得出奇思妙想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所以解题中我们可以对想出最简方法的学生大加表扬和鼓励,但一定不能忘了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关于实际情境中一次函数求交点的问题中有这样一题: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每天往返于A、B两地,其距离A地的路y(km)与时间x(小时)的关系如图所示,利用图像解决下列问题 1:途中两车相遇几次?2:求最后一次相遇时距离A地的路程?
本题在求解时多数同学都能考虑到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来构造方程,求图像的交点坐标,进而求出结果。当时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有更为简便的方法。当时我没有让他讲,而是让学生用常规的方法先写出过程。等完成之后我们又听这位学生讲了利用相似来求解的方法,确实比前一种方法要简单的多。学生们当时就自发给这位学生鼓掌。我之所以没有让他先讲是因为多数学生当听到最简方法之后就没有心思再听其他的方法,但是这种简便方法不是所有的函数问题都可以用的,而第一种方法是通法,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完成的,虽然稍显复杂一点。通过这段时间复习,对于有多种方法的题目,我会先强调通法,之后让学生介绍奇思妙想,因为学生善于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很乐意去思考,想用其他方法来和老师的通法比。这样,钻研探究的氛围就形成了。

当然,在适当时机,我也不介意暴露自己或故意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受阻、失败的探索过程。甚至有时学生都急的都不知道怎么才能给我讲明白。这种情况在部分重点问题上是故意的,想让多数同学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当然有时是自己真的不会。但是我不认为这样会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权威产生怀疑,反而我觉得更容易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

4:要重视错题的再利用

对于数学学科,做题是必须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规律、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平时教学中我主要是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详解。不管填空、选择还是解答题,对于错题我会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用红笔写出解题过程。一个单元以后抽出时间来进行错题回顾。考试前对章节错题就行讨论、反思。

数学教学中题目之多可谓层出不穷,题型之多可谓千变万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解题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在于满足解题的数量、过程和结果,我们更应该加强解题后指导学生对错题的精心分析与反思,重视错题题的辐射作用,理解潜藏于错题题本身的其他功能。

5: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写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智慧发展中起重大作用。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热情和细心去点燃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向上的力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内在动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每次考试结束,我都会留出时间进行考试分析和小结。不管成绩好与不好,我都会告诉学生通过考试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不足是什么?我们今后努力地方向是什么?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扬和鼓励。通过表扬让学生知道,只要能够勤学好问、持之以恒的努力,谁都可以学好数学。

总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不是仅靠教师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就能做好的,而需要我们在数学解题指导中,一定要讲求一个“活”字,要牢牢树立“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的思想,对待数学题要既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要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2
要想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减少孩子的运算错误,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矫正。

(1)加强口算训练,使孩子熟能生巧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运算的正确率;只有加强口算训练,才能切实打牢运算基础。坚持每天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熟记一些常用数据。

(2)通过对比训练,使孩子养成认真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重复地做同样的工作会使人厌烦,因此,不能单靠强化做题目来提高孩子运算的正确率,因为孩子往往算完一遍就再也不愿意算第二遍,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巩固。通过对比训练,克服孩子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使孩子养成认真看题,计算细致的习惯,培养孩子比较鉴别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

在学习运算中,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计算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想就是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就是在确定计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进行计算;四查就是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