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体验理解过程。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同时,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卡通、漫画、童话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对孩子们来说动画的《西游记》比有名演员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更有吸引力。由此可见,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提高阅读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表述单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创设问题情景时,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的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也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阅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故事结局已经确定,读后的感想被情节结局所左右,具有被动性。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知识必须反复咀嚼,咬文嚼字,反复思考才会明白,它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因此,更具有主动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在出示例题“计算1/2+1/3”后有一段启发性文字:它们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学生阅读后,对 “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含义并不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整、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是什么含义?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又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样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三、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教材,然后师生交流反馈,归纳总结,便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课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教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百分数意义”一课,让学生在读教材时思考如下问题:1、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 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3、什么叫百分数?它和分数有何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最后指名学生小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小节的方法。
四、让阅读丰富多彩,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保证。

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做一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第11册教材中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兴趣昂然。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又如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再到现代机算机的应用等反映人类在数学方面发展进步的资料。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题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优美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阅读,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数学信息。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自办墙报、黑板报、学习园地、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阅读材料的收集编辑工作。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境中去。

总之,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使学生真正练好数学阅读基本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才符合现代教育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30
快速阅读的四个特点:
一是“眼脑直映”的提取信息特点。 人们在快速阅读和记忆中直接采取“眼脑直映”的方式接收书籍的各种信息,它极大地省略了“读”和“听”这两个中间环节,但这并不影响记忆效果。“眼脑直映”最大限度地减少眼停的次数及时间,充分发挥眼跳快、思维快这两大优势,从而达到了快速阅读的目的。举例说明,先天性聋哑人的头脑中是没有声音概念的,当然不能进行读和听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掌握技能,在经过聋哑学校的教育后,他们不仅能够读书看报,认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而且还能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人类学习的“读”和“听”过程并非阅读的必须条件。
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式”的特点。 学习者没有思维的高度集中就没有快速阅读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即使有时你也在学习和训练快速阅读记忆,那是不会有好的训练效果的。超级速读记忆的学习和训练是必须在参与人思想高度集中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进行的。不然快速闪跳的字符或内容你怎么看得清楚和记得住呢?思想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以获取有用信息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因此必须要求训练者全神贯注进行学习和训练,尽管它强调阅读速度要快,但绝不是不求甚解的快速浏览,而是更注重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
三是“无声思维语言”的特点。 超级速读记忆法在训练中所运用的都是人类无声的思维语言,只有用它才能达到快速的要求。它具有简洁、跳跃和无声的特性,是人们在头脑中思索、解决问题时产生和运用的高级思维语言。未经训练的人眼接受文字信息的速度远远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所以在许多时候人们在用视觉来感知文字符号时的速度就比较慢些,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同时放慢思维来适应阅读和理解的慢速度。但如果学习者已经习惯运用无声的思维语言进行思考和想像,那他的阅读速度和思维时候就会同步,阅读效果和记忆能力同时都会得到稳步提高。
四是“聚焦式吸取信息”的特点。 要学习好超级速读记忆法就必须认识它的若干特点,并能有效地理解和运用它,这样才能根据其特点去学习和掌握。“聚焦式吸取”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指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是有明确阅读的目的和看书指向。即你看书是为什么?学什么?要记什么?有目的性的学习是取得看书成效的前提。 其次是指对看书的内容采取一种“去粗取精”式的提取方法。从文字、句子和段落当中迅速吸取有价值的信息,在阅读中中迅速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过滤掉,不仅使看书重点更突出、书的脉络更清晰,还减轻了大脑负担。 其三是指以采取“关键词”的提取方式学习与训练。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信息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速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使自己偏离要点的一切东西。”
第2个回答  2017-11-26
emm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