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那些说中文的时候夹杂英文的人?

如题所述

刚刚看过的电影《降临》,其原著小说中提到了一条费尔马的最少时间律——有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或者常用英语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人在说话中夹带英文词的道理是一样的: 用最省劲儿的方式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不然的话,脑袋里蹦出的是英文词,嘴里还要翻译成中文,就慢了。


自己英语水平还是二把刀的时候,觉得这样说得顺口,而且也挺洋气的,管得着嘛;后来比较熟练掌握英语了以后,觉得自己再这么说话挺难为情的。一方面说明语言能力不过关,不能很自然地用中文表述出来,只能照搬英文词汇,在语言上失于融会贯通。我很敬仰的林语堂大师,就能把西文中含义很难捉摸的"humor"翻译成“幽默”,能将中文中营造意境的描述用英语取其精髓写成《京华烟云》,对这样的神来之笔,我表示望尘莫及。

以方便交流为目的的综合使用中英文交流,我是支持的。语言沟通,达到目的是第一位的,其他什么语言、声音、口音、口误之类的无所谓,不影响交流就好。

成天挑人毛病,累不累?喜欢在沟通中给人挑毛病的这种人基本可以认为是习惯对人不对事的对细枝末节穷就不请的,不是很么好合作的对象。不过如果是以炫耀为目的,故意用外语导致交流出现障碍,那就不对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6
中文里夹带英文的人就目前而言,还真的有不少,并且还很盛行,如果真的要究其原因的话,应该说是起源于极少数人的真实交流,但爱虚荣的因素,却助长成了现在众多人追捧的一种虚伪的交流,更多意义上是为了炫耀。
中文夹带英文的人应该有以下几类人群:
第一类,是在国外生活工作过多年的人,已经习惯用英文表达,而当回国或与国人交流时,由于已很少使用汉语而生疏,特别是在表达一些新潮的事物或专有名词时,不知中英怎么准确翻译时,干脆就用自己知道的英文直接表达了,这是不得以而为之,还真不是想炫耀自己的英文水平又多高。有些人还会礼貌的补充解释,我不知中文怎么表达,英文是这么表达的。这也应该是中文夹英文最早的起源。
第二类,就是想炫耀自己英文水平的,而这类人还真是有些水平的,并且参杂英文的水平还挺高,真的获得了听者的羡慕和佩服。也就助长了这类人群的不断增加。
第三类,就是装模作样的效仿者,以这种方式来伪装自己是多么的有学问,这个人群才是最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这个人群,占居了夹杂英文说汉语的人的大多数。
第2个回答  2020-01-06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且也一直在国内。没有出国生活,这样的人如果还是这样表现。我觉得就是装。
有人可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对话为什么要夹英文单词?有人可能觉得厌恶,认为这么说话阴阳怪气,是“装”的体现;有人可能又会觉得正常,因为这样的情况好像随时都在发生,无法避免。
“效率优先———这是我对说话中英文夹杂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效率优先,就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用什么来表达,能够最快速、最高效地让听者明白、理解,不产生歧义,无需大脑进行额外的运算。这既包括中文夹杂大量英文,也包括为了追求中文纯净度,刻意将英文都转换成中文。”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过对有些人来说,仅仅用中文还不足以表达心中所想万分之一。
在有外国同事的外企上班,流利英语可能是在职场中顺利存活的最重要技能之一。不懂英语,无法看懂群发邮件、无法理解公司企业文化,甚至无法与老板直接沟通,因此说英语已经成为许多外企职员的必备素质。外企员工(含海归)说话中英文夹杂,老早就被人吐槽过了,现在连美剧看多了、论坛混久了的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吐出“这人好low(庸俗)哦”“这真是一个surprise(惊喜)”这样的语句。
网上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这个project(项目)的schedule(进度)有些问题。另外,cost(成本)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确认)手上的resource(资源)能不能完全take(用)得了。anyway(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先pilot(试)一下,再follow up(跟进)最终的output(结果),看能不能run(运营)得比较smoothly(顺利),更重要的是evaluate(评估)所有的cost(费用)能不能……”短短三句中文中有14处用上了英文,令普通人听起来味同嚼蜡,尽管其中用到的都是英文常用单词词组,然而猛然听到这些句子,可能会真的有些不适。
所以,我觉得就是装。
第3个回答  2020-01-06
1. 习惯了,不好改。比如有些人多数高等教育都是在英语环境里。

2. (自觉或不自觉的)视人群而定:如果周围的都是本地的,就几乎不用英文,应该避免人家听不懂;如果都是有英文教育背景的,用有些词。

3. 英文里很多内涵丰富的逻辑词汇中文没有,或者比较难表达(中文里“逻辑”这个词,如果我没记错,是从日文来的)。随便举几个:tradeoff, despite, whereabout.

4. 有些词本来就没必要用中文,比如外企公司里的头衔(associate, executive...)、或与本地无关的场景(如 liberal art college)。有些非常有力的英文词,比如赖帐的人叫“deadbeat”(死里打),多给力。

5. 不排除有在装的,让人家装去吧.

6. 英文本身是很草根,出身很卑微的语言(比如,"beef"这词在法国贵族统治英格兰时才引进,因为菜上了主人的桌要被迫按法文叫“bœuf”,否则牛肉应该是和“cow”类似的词)。多数词汇也就是六七百年间从很多其他语言借来的。假设当年不许夹杂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这语言就不存在了。现在每年牛津词典还收录好几个新词。有生命力的语言,都是些能包容的语言(拉丁文做不到,就死掉了)。
第4个回答  2020-01-06
 语言不是挂在墙上欣赏的,而是要说要写、要频繁使用的,因此,语言越简洁越好,直至再简洁会产生误解为止。很多人在中文里夹杂外语,是因为这些外语没有更简洁的中文表达方法。例如“GDP”比中文译文“国内生产总值”简洁很多,每次可以少说好几个字,长年累月节省下来的力气很可观。实际上即便原本就是中文,我们也在不断简化,例如把“中央电视台”简称为“央视”。
  只要汉语译文比较原文简洁,人们自然会使用汉语译文,你请他使用外文原文他还不肯呢。例如WorldWideWeb的缩写“WWW”有九个音节,读起来比汉语译文“万维网”麻烦多了,于是人们主动选用“万维网”了。
  很多人说直接写外文会导致读者不理解。读者看到一个陌生外文词组时的确不认识,但读者是会学习的,了解“GDP”是什么意思,需要一小点时间,但以后终身不必说很罗嗦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省掉很多麻烦,总的来说是很合算的。
  因此,与其费力反对中国人在汉语里夹杂外文,不如动脑筋寻找简洁的中文译文,至少不要比外文原文复杂,最好能够比原文更简洁,或者有额外的趣味,使人们喜欢使用。例如与其去禁止使用“NBA”,不如将其意译为“美职篮”,或音译为“恩比爱”或音意混合,译成“牛掰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