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力加强“三感”的培养,即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
培养中学生的公共意识,为社会培养高度的具有社会意识的公民和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培养与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方向。现在的学校普遍缺乏这个方面的教育,教师、家长严重忽视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教育和成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危及到了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增强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的人,融于社会的人,奉献社会的人。
第二,努力灌输“三公”意识,即公正、公平、公开。
培养社会公民浓厚的民主和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制观念、政治素养,形成社会的领导者,要从学生抓起,在青年学生中要强化这种意识。树立正气,倡导正义,维护社会真理。正确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形成并充分体现监督和被监督的氛围,提高公开透明度。
第三,确保“三观”科学正确,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学生正在逐步成熟,但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人生观、价值观模糊。青年学生自我中心意识特别突出,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特别淡薄,家庭主体地位突出。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意识。明辨是非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是当今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在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精神贫乏。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带倾向性问题,要加强正确引导。否则,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社会所谓的“新观念”、“新思想”所替代。
第四,不断渗透“三德”教育,即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是精华和核心,应该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推崇。提高道德意识,加强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五,提高“三自”素养和能力,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自我服务,这是每个人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在青年学生中大大削弱。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分溺爱,过多代替包办,使得当今的青年一代成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此话并不危言耸听,更没有言过其实。
第六,加大“六力”的培养。
“六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充分体现,为了培养青年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
1、设计、策划、决策能力
2、、组织、指挥、协调能力;
3、合作、服务、影响能力;
4、沟通、应变、预测能力;
5、退却、让步、妥协能力;
6、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强调“六大”内容。
领导力从内容上可以解释为:一是方向指引;二是自身示范;三是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四是强化责任与服务意识;五是人格、心理、个性的形成与培养;六是情感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理解、谅解、同情、感谢、尊重等情感体验。
第八,明确“三个目标”。
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在过程中,要确立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要具体清晰,具有一定稳定性,为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要立足社会,关心国家和民族,关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深入了解国际社会动态。这应该是中长期目标。
措施与方法
如何培养和提升中学生领导力问题,学校要进一步明晰办学理念,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该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立足现在,着眼全局,考虑长远。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要落到实处,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文化引领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感染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和功能。培养高素质的人不仅靠制度,更重要是靠文化的魅力实现的。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权力。权力、制度、文化是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逐步递进,最终实现文化管理。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既要靠制度,又要善于借助文化的力量。树立责任意识,培养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并营造大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耳濡目染。
2、典型示范
通过典型与榜样,全面展开。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首先采取“精英培养”、“典型示范”等方式,然后逐步面向全体。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这种教育,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多领导和老师足够重视,还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过程与结果,教育与管理的实效,都可以证明这种培养的正确性和紧迫性。
3、集中培训
根据学校育人目标,结合青年学生实际,纳入学校校本教学大纲,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形成稳定的培养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与活动。要设定必要的课时,确保培训学生行之有效。课时安排要科学合理,三年共42个课时左右:高一、二每学年各16各课时,每个学期各8节;高三学年共10个课时,高三第一学期6课时,第二学期4课时。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集中上课培训。
全面实施后可以纳入学分考查。学分共5个学分:其中高一课程2个学分,高二2个学分,高三1个学分。三年中学生参加活动、课题研究,可以参照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授予学分。
授课方式可以采取集中面授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平时上课与节假日开展活动相结合,根据需要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与方法。
4、活动开展
活动是最好的教育和管理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在活动设计、组织、参与、总结等方面独立完成。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社会。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5、问题探究
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宗旨和目标,决定了必须要直接接触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也是中学生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社会问题的探究,不应该回避,要让学生去接触、去分析,自己去解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消除学生的疑惑和心理障碍,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走访与调查,座谈与讨论,演讲与辩论等,是社会问题探究最好的形式和方法。这种方式直接加深对社会的感受、体验,可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透过事物现象,了解事物本质,深层次认识和把握事物。
9个方面培养孩子的领导力,让孩子变得自信优秀,迈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