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恐迟迟归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恐迟迟归”的意思——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诗人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作品出处】

“意恐迟迟归”出自《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

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作品译文】

慈母用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作品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代表作有《游子吟》。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孟郊曾往谒见。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语“走马看花”由来)”。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韩愈称他为“酸寒溧阳尉”。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三年(808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60岁时,因母死去官。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又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不幸以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韩语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1
“意恐迟迟归”的上一句是:临行密密缝。全诗原文如下: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1、《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2、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3、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第2个回答  2022-09-01
亲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句话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了游子远行母亲的担心与不舍,害怕他出去了迟迟不回来。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第3个回答  2022-09-01
“意恐迟迟归”的上一句是:临行密密缝。全诗原文如下: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1、《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2、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3、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第4个回答  2022-08-31
“意恐迟迟归”的上一句是:临行密密缝。全诗原文如下: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1、《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2、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3、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