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头镇的经济状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烟叶,理想大根,红薯为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三个农作物种植加工基地,即前王庄理想大根种植加工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2004年达到10000亩,产品属无公害、纯天然、低盐度、保健型的绿色食品,经过初加工后直接出口日本,是平顶山市唯一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并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红薯“三粉”加工基地。冢头镇红薯种植面积大,淀粉含量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产量超过6000万公斤,加工的“三粉”产品口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已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3万亩无公害红薯加工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该镇自古商贾运集,素有“小上海”之美誉。镇内有固定工商户近千家,冢头是最早引入烟叶的内地乡镇,是近代中国三大烤烟发祥地之一。冢头烟区位于被世界地理学家称为“黄金烟草地带”的北纬32度至37度之间。冢头的烟叶以气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儿大、燃烧性能好、烟灰洁白、口感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而驰名中外,因此,吸引了上海、安徽、湖北、浙江等地的客商到此采购。 据记载,1938年,冢头镇有磅秤27台,烟所17家,从业人员500多人,日收购量达5万多公斤,使冢头成了中原最主要的烟叶集散地之一,盛况空前日进斗金。烟商的云集,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冢头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名镇,人称“小上海”。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实现村村通公路,使冢头的投资硬件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全镇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强力推进以打井配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大格局,为农业生产备足了后劲。 冢头镇的茶文化源于 “万里茶道”,这里被誉为“万里茶道”一“节点”, 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罗斯恰克图,总长5000多公里,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冢头就相当于茶商们歇脚的一个驿站,正因如此,冢头茶馆业异常兴盛,当时,遍布街巷的茶馆多在小瓦屋、原木桌、粗瓷碗的简单环境下,赶集后的人们纷纷进入茶馆喝茶聊天。如今的冢头,还有茶馆20余家,有的甚至开在自家院子里,老人们来茶馆,1元钱,一坐几个小时甚至一天,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这里被誉为“茶文化的活化石 ”!
未来的冢头镇,将在原有经济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城镇旅游业,该镇书记张毅高兴地说:“‘游古镇、看新村、品美食’的‘冢头一日’游计划正在实施准备阶段,希望新兴的旅游业能重振冢头历史之繁华和辉煌 !”
该地现有固定工商户近千家,还吸引1500多个流动商贩、手工业者前来经商务工。每到农历双日有集贸会,每月逢“9”和“22”为物资交流大会。随着沿路开发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内逐渐形成了百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家具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商店林立,顾客络绎不绝。
2007年5月11日,由平顶山市民间文化保护协会主办的平顶山市茶饮文化研讨会在冢头镇举行。会议提出了许多整合利用开发冢头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专家级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举办冢头茶食文化节、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举办大型主题庙会、建立保护修缮古建筑体系等,这些建议为扭转冢头久在深山无人识的境地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在如何提高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冢头镇始建于汉朝。据传,汉文帝刘恒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埋葬在此,并建造护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显贵年年都来拜谒。出于供养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冢头因此而得名。此后,朝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常到此进香祭祀,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等由此而兴,逐步发展成小城镇,称为“冢头”。为供养需求,在冢的南边西寨村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明代,冢头已发展成为千余户人家的集镇,明清时期商贸的发展使西寨村和东街村街区达到最大规模,冢头成为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商贸以妆粉、皮货、钱铺为主,兴盛时期商铺达到500多家。如今,冢头已成为一座一桥相连东西三街两处、居住人口近万的大城镇。
随着商业兴隆,冢头镇的风味小吃也声名远播。羊肉烩馍一直在冢头久负盛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还有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石桥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