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胜景的景点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人们乘车在依山傍水的公路上缓行,或弃车步行,不久就来到号称“天遣林泉”的仙都主要风景点——鼎湖峰。雨中的鼎湖峰一变平时坦荡、明朗的性格,似乎有些羞答答地罩上了一层面纱。不过,此时的鼎湖峰也自有它妖媚动人之处:雾气在山谷峰头升腾、游荡。一片灰白色;风从附近的步虚山吹来,雨点被拉成无数道歪歪斜斜的银丝,织成一幅晶莹的白绢。沿着好溪南岸的山石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鼎湖峰极为壮观。此峰高一百六十八米,海拔三百七十五米,它壮如刺破青天的龙泉宝剑,也象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春笋,因此当地人们又称为“石笋”。据说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高的石笋,素有“天下第一笋”之称。鼎湖峰的得名,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置香炉于峰顶炼丹,丹成,跨龙升天飞去。此地为丹鼎压陷,聚水成湖,故称为“鼎湖”,此峰就称为鼎湖峰。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诗作赋,频赞这“天下奇观”。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诗云:“黄帝族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读了王十朋“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更使人心往神驰。早在晋代,谢灵运就已把鼎湖峰写入《名山志》中,称“缙云山旁,孤石屹然,顶有湖,生莲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近代,潘天寿先生也于抗日战争期间在缙云住过一段时间,曾写下两首七律。一首是:“五云留我暂栖迟,始识云间峰壑奇。风定洒瓢溪可耳,崖铭鹤寿墨凝眉。久闻金鼎骑龙事,且唱青莲乐府辞。应有如花人不寐,中天绿竹月明时。”另一首是:“拗阴莲日合山行,大墨峰恋不世情。闭眼湿云寒蜃气,漏天急雨怒滩声。斓斑何处桃花好,绰约能期仙子迎。闻说胡麻原有种,拟筹钱铺老躬耕。”人们仰观石笋,时而看到顶端还有成片的树木,看上去就象长在云端。偶尔还看到几只山鹰迎着暴风雨绕着它的腰间飞旋,底部石壁上明人写的“鼎湖胜迹”四个直径三米的大宇,浑厚刚劲。此时观者真想长个翅膀,上去一睹为快。当地人这样说:不观鼎湖,不知仙都。
若要远眺黄帝跨龙飞升的鼎湖,可从鼎湖峰右侧,沿着新开辟的又陡又滑的步虚小道,朝着步虚山顶的“观湖亭”迈进。大凡一个真正的旅游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登山不登高,是难以领略到奇景的。正如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写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能否到达险远处去观看奇景,往往不全是体力上的考验,更重要的是意志与毅力的锻炼。走至半山腰,在玉笋峰脚下小葱会发现,这雨中的鼎湖峰活象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缥缥缈缈,若有若无。有时一阵雾气卷来,眼前一片雾的海洋,顿时不知深浅;忽然一阵风声响过,雾气又飘荡环绕,流向另一座山峰,使原先云雾笼罩的鼎湖峰露出湖滨层松迭翠的一片青影。这时若回视自身和立足的岩石,犹如乘一叶扁舟,临万顷大海,使人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古人在玉笋峰下游览抒怀的很多。明代樊锋在《观鼎湖》中云:“高峰潭影漾晴少,遥映金莲顶上花。一带白云迷洞口,桃花深处是仙家。”清代文豪衰枚对鼎湖峰所作的“风吹山似来,云动山如往”的吟咏,大概也是游此发出的深情感慨吧!鼎湖峰山上山下是一片茁壮的龙须草,相传是轩辕黄帝炼丹成功跨龙升天时,群臣也要跟去,争攀龙须不放,结果拔落龙须,坠地而生草,故名曰“龙须草”。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五卷中称此草为“石龙刍”,书中说:“石龙刍又名缙云草。缙云,县名,属今处州,仙都产此草因以名云。”《浙江通志》中也说:“龙须草,产于仙都独峰岩”。独峰岩即鼎湖峰。目前,缙云县仍是我国龙须草重点产区之一。此草可织席亦可入药。
如此一步一步边走边欣赏,要有一个多小时才能登上“观湖亭”。前人为了在步虚山顶观看鼎湖胜迹,自唐代起就在这里建有“庆皇鼎”,又名“仙境一览”,以后毁废。现在的观湖亭于一九七九年重新落成。站在亭子里极目观望,远近石峰林立,树海翻腾,莽莽苍苍,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顶,松柏合抱,茂密茁壮,湖滨青葱,湖光耀目,陶然欲醉。据当地老人说,四十五年前,有四个采药人从靠近石笋的两座山上架起了一条很粗很长的绳索,利用这条绳索,把一条大麻绳拖上石笋绝顶,然后架起空中滑轮,有三个人攀着绳子勇敢了登上了鼎湖,在上面搭栅佳了一个多月,采集了大量贵重药材。自古绝顶终有英雄攀。北瞻好溪宋代石桥,游客如梭,那山、水、桥三位一体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抬;东仰成群的玉笋峰和石林,你就会发现,它们是一石一姿,一峰一态,各具风格:有的象爷孙闲坐,有的象母女借游……在这石林中间,你会找到各种各样饶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南观山麓左侧的飞来石,有的象骏马嘶鸣,有的象猛虎仰卧,有的象狼犬警视。四方景色,历历在目,宛如走进了一幅妙笔描绘的画卷。这时候,才真正觉悟王安石所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 辞别鼎湖峰,来到倪翁洞风景区。此地南临好溪和以朱亮“解鞍盘满忘归去”诗句命名的忘归洞;北近青塘湖心亭和钓鱼台;东有五老峰、仙人滩和荷花池;西是月镜岩、独峰书院旧址、晦翁(朱亮)遗迹以及仙都风景区管理处。这里是仙都风光景色差苹之处,既有溪柳绿地、小桥流水、湖泊池塘、各色亭檄等园林建筑,又有洞蟹危岩、曲径通幽、开合收放、层叠绩幻的深透洞景。再加之一千二百余年的唐代名碑在这里倍受保护,不少游览者赞叹:“二李题刻世间稀,名篆长伴洞里仙。”
倪翁洞得名,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姓倪的人隐居在这里一个有盘旋回廊的山洞里,他嫉俗遁世,故未留名字。李阳冰崇拜他的为人,公元七五九年,李阳冰任绍云县令时命名此洞为“倪翁洞”,并在附近的一块岩石上亲书了“倪翁洞”三个篆字,被名石匠刻在高二米宽半米的石碑上,宇径四十厘米。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称此书法“淳古严肃”。《括苍金石志》赞它“力有万夫”。唐代以来,为保护这块名篆,特地在石碑上建有“凭虚阁”,又名“护法亭”。因此,稀世珍贵的篆刻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从曲池人洞,沿着百步石阶到达洞顶,就到了当年倪翁隐居之处,连环洞如几个大小不同的房间,“倪翁洞”三宇醒目可见,另外洞壁上还有古迹八十余处。清人赵永龄赞名篆曰:“对面孤峰耸,回头五老尊,倪翁留篆迹,终古与乾坤”。另一处题刻写道:“马迹龙须玉笋研,初阳泉石出天然,何如唐令留遗爱,长伴倪翁洞里仙。”据说,秦篆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流派,始于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后人把李阳冰与李斯相提并论为“二李”。曾做过唐朝尚书左司郎的李肇,在他著的《唐国史补》一书中记载:“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嘉、蔡邑不足言也。”目前,“二李”留在世上的题刻已为数不多,据说李斯题刻全国只保留有泰山刻石、琅哪刻石、会稽刻石等七处。留下来的李阳冰题刻更是寥寥无几。李阳冰不但善秦篆书法,而且为保存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篇作出了重大贡献。据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考证,后来李阳冰从绍云调到安徽当涂任县令时,李白曾去当涂投靠他达一年余,称李阳冰为“从叔”,井写过《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的五言二十八韵长诗。第二年一月,李白“腐胁疾,,临终时,在枕上以诗稿付之并请求作序,李阳冰将李白遗诗编成十卷,写了《草堂诗序》。这两位名人的手足之情,也被这里的游客传为佳话。走出倪翁洞,登上初阳谷顶端,跳上谷石,极目远眺,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在这里观日出,可见对面马鞍山如烈马驮日,景色奇艳。离开初阳谷,从独角通洞下山,洞口刚容一人人,往下是独角亭,此乃依山筑成,供游客休息之处。走出独角亭,向右是响岩洞,行人过此,足迹回声,音响洪亮。曾有古人以“好山豁空谷,咳嗽时传答,或恐是知音,为我开蓬锡”的诗句描写这个有趣的岩洞。 仙都山的另一个风景区——铁城,在好溪彼岸。若雨,好溪水位上涨而且湍流,要趟过齐腰深的溪水,才能艰难地到达好溪彼岸。这条溪原来不叫“好溪”,相反,却以“九十里间五十六獭”的凶残相被称为“恶溪”。唐朝宣宗时,有人在这一带兴修水利,“恶溪”始改为“好溪”。但一千多年来,沿溪人民还是吃尽了急流险滩的苦头。直到前几年,上游建起了蓄水一千二百万立方米的大水库,建起年总发电量达三千三百六十万度的五个发电站,绍云人民才真正尝到了好溪的好处。沿着鹅卵石路向铁城方向前进,首先看到的是英蓉峡。只见两山夹峙,巍巍然一如削壁,因为呈铁青色,所以芜蓉峡又淑铁门峡”。明人郑汝壁在一篇铁城游记中描写这里是“仅通箭答;丸泥封,则鸟飞度耳!”就是说,铁门峡只能通过箭末,如果用弹丸大小的泥石能封佐它,鸟也只得从高处飞越才能过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险境啊!曾著有《仙都志》的明代文人李永明有诗描写过这里的奇山异水:“乱削英蓉傍水开,碧潭钓艇日徘徊。花迷洞口连环泅,鹰落峰头卓锡冤。题石令公传铁峡,茹芝仙客吊荒台。好溪更有千秋月,曾昭青莲作赋才”。这最后一句是说曾惊动诗仙李白也赋诗赞颂。李白在《送山人魏万》的诗中是这样描写铁门峡的:“绍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石门指的就是铁门。在李白看来,缨云仙都山水都很奇特难得,而英蓉峡又是最美丽好看的。在这诗情画意之中,旅游者会个个叫绝。山水虽不能言语,却能左右人们的情绪。有时,它勾起你对过去的回忆,更多的时候,它是在激发你对未来的向往和热爱。解放后,这可观的英蓉峡曾吸引过好几家电影制片厂到这里拍摄外景。在电影《阿诗玛》中,我们看到阿黑得知阿诗玛被财主热布巴拉抢去后,策马往山谷中飞奔面来的镜头,那是演员骑马跨人芜蓉峰时拍摄的。当阿黑人山谷后,突然他勒佐马,朝前仰望,这时镜头摇成特写:巍然屹立的奇峰绝壁象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拦住了阿黑的去路。阿黑并没有退缩,于是拔神箭迎山射去。大山顿时轰然开裂,出现了一条峡谷,阿黑立即跃马而过。这一组镜头,就是摄自铁城天险的铁门峡。铁城的奇绝险峻,使电影《阿诗玛》大为增光添色。那挺秀的英蓉峰就仿佛是白云深处含情脉脉的阿诗玛俏丽的身影,那雄伟的卓锡峰就好象是勇武的阿诗玛的忠诚伴侣阿黑。那山鸣谷应的回声,那流泉飞瀑的音响,就好似阿诗玛那已经消逝但却永远在太空中回荡的歌声!
在笑蓉峡内,群山环抱一谷,谷顶有一块螺丝形巨石和由方石块砌成的平台,这就是宋代“铁城书院”旧址。相传朱窘曾经佐在这里讲过学。站在铁城书院平台上观看笑蓉峰、卓锡峰、钓鱼矾、回回岩、连环洞等景色,气象万千,分夕敝烧。
仙都婆媳岩风景区下面的一片平川地上,有三械苍古矫健、树皮斑驳的大樟树,其中两株根部相连,躯干依假,酷似一对终身相随、白头借老的夫妇,称为“夫妇树”。因而这便成了有关爱情一类题材影片的外景拍摄点。如阿诗玛坐在大树下绣彩绸,准备送给在摔破场上的得胜者;在火把节的黄昏,小伙子们弹着大三弦和姑娘们纵情歌唱、跳舞;青年男女手持火把倾影双双徘徊在大树下、花丛中;阿诗玛和阿黑柔情缠绵,依恨一起倾吐衷肠等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还有在电影《摩雅傣》中,青年岩温和姑娘依莱汗在三棵大青树下深情地拥抱,岩温指着其中一棵树说:“这棵大树就是我们的见证,那石头就是我的化身,任凭风吹雨打,我要爱你一辈子!”这些镜头也是在这里拍摄的。北影拍的《哑姑》中,“哑姑”和“春哥”的爱情戏还是集中在这三棵大树下拍摄。这平川的大樟树,成了劳动人民纯朴、坚贞、美好的爱情象征!“拍片子,仙都到处是镜头!”到这里拍电影的行家曾这样深为感慨过。
仙都现已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区,是旅游胜地。的确,仙都山水美在天然,它象征着祖国山河和人们内心的美,值得赞美!值得留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