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工作了,怎么选择就业城市?怎么选择工作单位?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事业单位好还是私企好?

如题所述

首先声明,我是一名已经找到好工作的博士,我就用4个身边的找工作案例(真实故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

1、案例1

校招都快结束了,同学甲还一直在纠结是去A单位还是去B单位,听人家说A单位工资高但经常加班,B单位工资低但比较清闲。“唉,真令人难办”。同学甲向我抱怨,“猫哥,要你你会选择哪个单位呀?”

我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打电话给在这2个单位上班的几位同学,听完几位同学的反馈,我郑重地告诉同学甲,“你去B单位吧,根据我在A、B单位工作的同学的反馈,B单位的工资大概是10k,A单位的工资大概是9k,B单位周末双休不加班,A单位周六经常会加班”。

同学甲惊呼:“啊?真的吗?我怎么听说是A单位工资高呢?”我反问道“你听谁说的?具体是什么名字?他是在A单位工作还是在B单位?这2个单位的工资具体是多少?”同学甲支吾道“呃,我也不清楚”。


案例1总结:找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像同学甲一样,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最终庸人自扰。客观世界是用数据说话的,你说工资高,那具体是多高;你说忙碌,那具体是怎么个加班法。既然你找工作需要调查,那就把调查出的数据都写下来。世上没有做不出的选择题,如果真的难以选择,说明这两个选项旗鼓相当,那你选哪个都行。

找工作第1原则:切忌主观臆断,凡事要用数据说话。

2、案例2

同学甲成绩优异、能力强;同学乙成绩一般、能力一般。招聘结束后,同学甲去了A城市的A单位,同学乙去了B城市的B单位。A城市是一线城市,A单位很难进;而B城市是二线城市,B单位不难进,因此学校邀请同学甲上台介绍了自己找工作的经验。同学甲在台上的发言声情并茂、风光无限,同学乙在台下为他鼓掌。

5年过后,因校庆召集,全班同学重逢于母校。大家不经意间聊起自己的生活是否如意。同学甲面露苦色,说道“唉,我这日子太艰苦了,工作单位没人重视我。房子只有60平米,爸妈都不愿意搬来住,我也不敢生小孩,还背着500万的债没还完,每个月的工资全都拿来还贷款了”。

大家看同学甲太过悲惨,就又问同学乙过得怎样,同学乙和颜悦色地说道“还行吧,刚买了第3套房,因为政府和单位都比较重视我,发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还颁发了人才证,对我孩子上学也有优惠政策,因此生活压力不大,准备再生几个”。


案例2总结: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同学甲一样,迷上了一线城市的名声和待遇,而忽略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和生活压力。城市福利好,那它是对你好还是对有钱人好?人才济济的单位,能够重视你这毫无背景的人吗?拥挤的地铁,能带给你出行的舒畅与便捷吗?高昂的房价,能让你悠闲过日吗?蜗居的小室,能承载你远大的梦想吗?

找工作第2原则:切忌虚荣跟风,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真。

3、案例3

同学甲暑假回家跟爸妈商量找工作的事。爸妈说:“你要么去北京,要么就回家工作,离得太远了就照顾不了我们了”。同学乙暑假回家跟爸妈商量找工作的事,爸妈说:“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只要别去四线城市就行,你看哪里适合繁衍后代就去哪,保证能养好我家孙子、孙女就行”。最终,同学甲去北京过上了蜗居的生活,还房贷自顾不暇,没空照顾爸妈、也没钱生养孩子,而北京的经济也逐渐在衰退;同学乙去了个工资高、消费低的二线城市(A城市),很快就买房把爸妈接过去带孙子、孙女了,而A城市不久就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中心。

案例3总结:受限于教育水平和传统观念,上一代人的想法未必能指导下一代人找工作。因此,你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理性,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的约束。什么“非河北不嫁、非北上广不去,必须在本省工作,必须在本地工作”,这些约束基本已经过时了。现在到处都是高铁,只要有钱,去哪基本都能当天到。而且现在是移动时代,不走遍地球、你能死的瞑目吗?人生只此一回,何必将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都限制在某一个地方。放足长远,我们没必要去现在很发达的地方(房价高、人满为患),可以去20年后很发达的城市(房价低、投资潜力巨大);做好爸妈的思想工作,找工作不仅要能照顾爸妈,还要能照顾子孙后代。

找工作第3原则:切忌感情用事,要放足长远。


4、案例4

招聘会开始了,同学甲准备了50份简历,开始挨个单位去面试。面试了1个多月时间,存了一堆人资的手机号、加了不少微信群,每天都跟人资相谈甚欢、感觉今天特别有收获。但1个月过后,同学甲依旧没有签约。后来被家里人催急了,这才着急忙慌地挑了一个单位(A单位)签约了。半个月后,他听说A单位待遇不好,就赶紧去毁了约,然后又签了B单位。再过半个月,他又听说B单位加班太多,没办法又去跟B单位毁约。3个月过去,他依旧没有找到工作。

招聘会开始了,同学乙准备了5份简历。他先参加了工信部人才中心(2018)全国秋季巡回招聘会,在那个招聘会上了解了全国同行业的300个单位的工资水平和各项优惠政策,向其中自己条件够格、待遇最好的4个单位投出了简历。招聘会结束后,他得到了这4个单位的聘用许诺。由于他之前调查过另外一个单位(C单位),C单位的待遇比这4个单位都好,因此他没跟这4个单位签约。而是一直等到C单位来招人,最终投出了第5份简历、进了C单位。

案例4总结: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同学甲一样,在考试来临之际、裸考上阵。心中没有预期目标,也没有事先调查各个招聘单位,盲目地在众多单位中徘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若前期调查的仔细,那真正值得你出手的,其实只有那两三家单位而已。前期多跑大脑,后期就可以少跑腿。

找工作第4原则:切忌走马观花,要谋定而后动。


这是我做过的最长的回复,之所以这么有耐心,是因为我在微信公众号《野猫行天下》里对“找工作”这一问题做过专题探讨,因此以上答复是我直接从公众号历史文章《物以稀为贵,如何选择就业单位与就业城市?》里复制粘贴过来的。至于如何选择就业城市,可以看公众号的另一篇文章找工作,如何选择一个值得自己托付终身的城市?》,这篇文章建立了一个城市挑选模型,可以迅速从全国663个城市中挑出令你满意的城市。公众号里对本、硕、博士日常要遇到的问题都有探讨和解答,我就不再赘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7
回小县城事业单位,然后再往外考公务员。社会并不是那么好混的,经验很重要,经验不会看你的小城市的还是大城市的。
第2个回答  2019-08-27
哪个好得看自己的情况,如果想真正实现自身价值,那就去大城市工作,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工作氛围会让你每天忙的不知道什么是累。如果想舒服点,那就去小城市,小型企业多的是,可以让你比较安逸,不过也得不到太多历练。事业单位也能锻炼人,不过锻炼方式和企业不同,需要八面玲珑,眼观六路,耳听八面风,个人感觉还是企业好一些,虽然不太靠关系,但是感觉很踏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