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到底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如题所述

不好好说话,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日常顽疾,明明是关心,说出来的却是责备与羞辱.

据统计发现,中国人不好好说话的高发区是亲密关系里、家庭单元内,表现为越是亲近的人,越爱不好好说话。

涉及到孩子学习成绩等话题更是如此。

有时是暗讽挖苦式的揶揄;

有时是正话反说式的教导;

有时是父母习惯性地打击和否定;

这些言语很隐性,像一日三餐里放的盐,又融于日常。

时间长了会发现,我越来越没自信,遇事总想着过去,一度怀疑我患了抑郁症。

01 为何不能好好说话。

今天从三个角度分析下家长对孩子不好好说话的心理层面原因。

一、边界感不清

在家庭里,学习就是引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导火索”。

比如,我朋友甜甜有个初三的孩子,因为玩手机时间太长,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她担心孩子这样行为会使孩子手机上瘾,就试着把手机收回来,但结果怎么劝都不听。

这样的剧情经常上演,有一次在剧烈争执下,不假思索的说,"你这么不听话,我还不如养一条狗,养你有什么用?

她说完之后就后悔了,过分了,知道会伤害到孩子。

说过的话如吐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沟通后,她说,“我承认,我只会对家人会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我平时跟任何人说话都不会这样过分的”

脸上充面者无奈与懊悔。

这是典型的边界不清。

是没分清楚学习的主体是谁。

学习的主体是孩子,还是父母?

答案是:孩子。

既然是孩子,学习的事就要由孩子负责,也要为结果负责。

但经常在家长面对孩子学习的时候,心里会很担心、焦虑、甚至代办代写、高期待。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入侵边界。

正所谓:“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父母入侵到孩子学习的领域,把孩子的事情当自己事情做,过度的干预孩子。

孩子感到心里不舒服也正常。

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当作傀儡,被逼着“垂帘听政”

同时,要是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会使ta有融合感,会让ta分不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所以,孩子越来越叛逆、抵抗,父母就会觉得越来越难管教,孩子不听话,管教方式就越来越严厉。

于是,一再升级的冲突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旋涡中,边界的融合,认知不清,情感代入,行为混沌,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最终,出口伤人也是情理之中。

亲密关系中边界的不清,伤害不光只是孩子,也有父母。

二、分离焦虑

父母自身人格的分离焦虑,也会使自身难以好好说话。

要知道,支持和鼓励,蕴含着巨大心理能量。

父母一句,“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虽然不是第一名,但是你进步了,就是最大的成功。”

“遇到困难不要怕,努力想办法解决,我们一直在你身后。”

“这件事你做的很好,值得我向你学习。”

“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已经很棒了。”

都会使孩子获得莫大的鼓舞。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表明:教育孩子,鼓励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孩子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最亲密的人,尤其是父母的评价。

得到父母鼓励和支持的孩子,内心会有巨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转化为内心坚持和努力的持续性动力。

要说父母鼓励和支持给孩子带来力量感与自驱力。反之,则有更大的影响力,破坏性。

曾经被恶意言语伤害过的孩子会说:

“我很自卑,我感觉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废物,只想选择离开”

“我觉得我出生就是个BUG,没有人在乎我”

父母隐蔽式的“攻击”,比任何武器都具有穿透力,它直接击垮了孩子的自尊体系,攻破他们的自我价值防线,进而内化成一个不停在脑中盘旋的声音,“你不配”“你很差”““你就是个失败者”,最终折断他们飞翔于天空的翅膀。

所以,人性的复杂往往超出想象,也难以控制。

在意识层面,许多家长秉承“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不断用贬低的方式助力孩子“前程似锦”

在潜意识层面,他们要通过嘲讽、挖苦,不表扬的言语,击溃的是孩子自信、自尊,让他们无法获得心理能量,为其成长的可能。

这样就达到让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目的。

也不用面临分离时的焦虑感、被抛弃感、缺失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父母的分离焦虑是他们所面对解决的人生课题。

父母越早地发现这些,就能越早的走出黑暗,助力孩子成长。

三、工具化

我有个不想生孩子的朋友说,“这辈子我都不会生孩子,因为孩子出生必受苦。我不想让她跟我一样承受当年的罪”

言语中透露着三分气愤,三分悲凉,三分无奈,内心是一道深不可测的伤口。

她是在语言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亲是“窝里横”出门受了气,回来一定会拿自己出气,还典型的欺软怕硬。

家庭中,自然而然她成了父亲坏情绪的“发泄工具”。

只因她善良、弱小,没有反抗能力,只能甘愿做“受气包”,默不作声。

一般人格比较自恋的父母会愿意这样对待孩子。

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拿孩子当工具人,没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个体生命去对待。

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出气筒”打不还嘴,骂不还口。

孩子如果敢反抗,他就会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指责孩子,“我白养你了,你还是人吗,白眼狼?”

有的还希望孩子做一个“提款机”随时随地无条件取款的那种。

还有的,父母会把自身“坏”的客体投射给孩子去承载,让孩子当自己心中的“坏”人,通过谩骂、指责、诋毁,来维持自己“我很好”的错觉。

问答中有个很火的问题问是,“有一对开明的父母有多重要?”

可想而知,每个孩子想得到宽宏,谦卑,正能量的父母,期盼与热忱的心情。

想着如果自己能拥有这样的父母该是多美好的事。

很多时候,是我们过于理想化了。

令人心痛。

03 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父母还是把“盐”融入一日三餐。

当我们为人父人母时,也会不自觉的传承这样的模式。

这个时候,有两个方向可以调整。

一、知己知彼

排除一些偏执自恋或暴力倾向的父母外,一些父母在做出恶语相加的行为后,会产生一种内疚自责的心理,会有行为上的补偿。

如果我们能用一种成人的心态视角去看待的父母,会发现他们也不是那么“强大”,他们也有“软弱”“自制力差”的时候,虽然在物质上控制着你,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极度匮乏的“穷人”。

他们没有办法用真诚去面对他人,也没有体验过“被支持”“被理解”“被肯定”的体验,所以他们的人格及脆弱又自卑。

他们拿不出真诚与支持的礼物。

人,也不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这样去理解不是去消除他们对你恶语相加的结果。而是,可以让我们在纠结、挣扎、难过、痛苦的境遇中有一些松动的空间。

二、行动起来,为自己做些事。

比如,用行动划清界限,划清界限不是一刀两断,我们可以逐步完成分离。

哪些事自己该做?哪些事父母该做?

这是自己的情绪,还是父母的情绪?

是自己的想法,还是父母的想法?

在认知、情绪、行为上一一地做出明确的区分和澄清。

比如,主动修复被拉低的自我价值

当能意识到那些恶语相加的声音出现时,你会发现背后是"穷人"的父母,他们也同样匮乏,那我们可以更有力量不去认同出现的声音,抛弃掉“我不好”“我不配”的想法。

并且,重新找一面清晰的镜子,去了解真实更好的自己。

再比如,无畏地对工具化说,“NO”。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你是人,你的父母是人,你生的孩子也是人。

没有人可以自上而下的可以使用道德的特权,来奴役控制自己。

著名作家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被真诚的对待,

人人都应有正确表达的机会,

你,你的孩子,你的父母,都是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3
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会让孩子觉得家里没有温暖,而且会让孩子的性格变的内向,不愿与外界人有交集,而且会给孩子的心里产生抗具感。也有的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对孩子的学习也会有不小的影响。让孩子变的不爱学习。不赶交朋友。所以说我们当父母的为了孩子着想尽量在还子面前好好说话。有什么问题等该子不在家时候说。实在避免不了也要心平气和的说。让孩子以为我们就是在讨论问题。
第2个回答  2019-04-23
有话不会好好说的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也不会好好说话,给人感觉情商低,说出来的文字语气意思都让别人难以接受,也就是让人觉得修养差没文化。
大多数人说话的习惯,都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比如有些父母出口成脏,那么他的孩子说话时难免就带有口头禅
现在的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越优秀越好,但是却往往不在意自我的修养,说话做事任性随意,对自己的孩子家人都没有好言好语,对外人更是强词夺理毫无教养,孩子跟在身边有样学样,慢慢就养成和父母一样的说话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多了,有些孩子会自行改变自己,有些则会一直顺延下去,成为让大家讨厌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6
影响太多了,简单列举几个。
1不会尊重他人
2交不到朋友
3无法完成一些正常而简单的事
4把简单的事情扩大化,甚至无法解决
5生活工作效率低下
6与社会脱钩
7思想偏激
8琐碎事太多而影响重要的事
9无法维持他的家庭正常运行
10对他的下一代造成负面影响
11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举一反三吧
第4个回答  2020-09-24
孩子会学到父母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不好好说话,孩子的性格也会随父母的性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