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林.科恩的中场故事》,深度解析你看懂了吗?

如题所述

       李安的电影一贯的细腻。每个细节都前后呼应。在战争中失聪的少校(有没有记错?)在加长悍马中,对b班各种玩笑中无动于衷,最终也是他的一声枪响制止了一场斗殴。在伊拉克通过林恩交代了林恩为什么会去战场,用近乎残酷的方式解释了橄榄球明星对几种武器的好奇,对近距离杀人的感觉。。

       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自然不做作。范迪塞尔就是睿智的班长,乔阿尔文的蓝眼睛真漂亮,没有看过他的表演,但是真的把林恩塑造的很好。个人感觉林恩是个有点冲动重情义的毛头小子。林恩面对很多选择,是否和战友重回战场,是否说服班长接受富翁关于他们电影的报价,其实不管怎么选择都是有道理的,我无法判断他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是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其实哪有绝对正确的事情的?

      关于电影中似有似无的爱情线,其实我觉得那个姑娘是个不谙世事的迷妹,林恩是她的偶像,她对林恩更多的是崇拜,而不是爱情。所以在听到林恩说我差点就带你逃走时,她的表现不是兴奋,而是惊讶。

      关于战争,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他们是英雄,有人对他们不屑一顾。大概战争和我们有些遥远,所以我们对于军人缺乏尊重,原来美国人民也是如此,有人也会瞧不起为国家而战的军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1

      观影前大概看了下影评,似乎褒贬不一,观影归来,觉得电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不写观后感实在对不起电影。。。

      120帧的拍摄技术,然而日照并没有这种技术的影院,只好选择最接近的60帧3d,观影效果肯定比60帧效果差很多,然而还是给了我惊喜。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可以看清每一根头发丝,人物更加立体,色彩更加明亮,真的很赞。所以也可以理解120帧4k可能给人带来的不适应感。仅仅从这个角度说,李安的技术创新就让人敬佩。好吧我我对电影技术其实一无所知,只是随便说说,以下感性的感慨才是重点。而且我觉得,故事更吸引人。过几天再刷个24帧的比较比较去。同时,剧透开始。真的很难在不剧透的同时表达我的感受啊!

      好多人说这电影是伊战版本的“catch-22”。catch-22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想必这个小说是很有影响力的,所以这个单词后来被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我觉得,这电影没有这么纠结和痛苦。

       我觉得这个电影没有说教,没有贴标签,没有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把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反而给人一种平静的震撼。

       电影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比利林恩和他的b班的战友们是要重回战场的。不管是什么战场,总是残酷的,所以后来的中场表演有多high,我的心情就有多沉重,不断的闪回不断的刺痛人心。其实电影的基调相对还是平静的,安安静静等叙事,可是就是揪心,我莫名其妙的从头哭到尾,最后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我还是泪流满面的状态,囧啊。对于他们要回战场这件事情,其实并非不能理解,他们是英雄,但是首先是个军人啊。

第2个回答  2017-11-01

       b班的战士们对于焰火等异响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剧中医生也说很多上过战场的军人都有战争创伤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网上的解释说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PTSD主要发生于男性身上,主要是经历战争的士兵,所以称此为“炮壳震惊”(shell shock),也称其为“战争疲劳”(battle fatigue)。所以他们的反应能够被理解,也让人心疼。

      关于信仰。范迪塞尔饰演的班长大概是印度教?听到他提到了毗湿奴,还有片尾的那座神像。啦啦队姑娘信仰上帝,比利林恩似乎是个无神论者,然而最让我动容的却是被林恩杀死的那个穆斯林临死前的祷告。关于信仰电影里有句特别有哲理的话,然而我记不住了。我羡慕有信仰的人,我觉得信仰可以让他们呢更有力量。      片尾林恩在家人和战友之间的选择令人动容,看完电影后两个小时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忍不住落泪,女生就是感性吧。他们之间的战友情也是让人让人动容,打打闹闹,但是相互关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