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的发展有什么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湘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艺人。20世纪20年代,湘剧就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名伶辈出,如谭保成、王华运、徐绍清、陈绮霞等著名艺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谭保成被誉为“怒目金刚”,他5岁跟父亲在戏班舞刀弄棒,7岁正式拜师学艺。15岁后,谭保成登台演出了《父子会》、《白良关》、《金水桥》、《姚期梆子》、《五台会兄》等10余出武净戏。

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谭保成在衡阳湘剧昆腔戏《醉打山门》中饰演花和尚鲁智深,他以别具一格的金鸡独立的造型,坚持40分钟,一口气打倒十八罗汉,顿时赢得全场长时间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京剧名家梅兰芳到后台看望演员,他握住谭保成的手说:

祝贺你演出成功!《醉打山门》这个戏我们京剧里也有,没有你这么演法的,你的演出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当时,苏联戏剧家奥布拉兹卓夫看了谭保成的表演后,啧啧称奇,非常赞赏谭保成的演技,对他能完成这些“高、难、深”的动作赞叹不已。

奥布拉兹卓夫对此充满好奇,回国后,他在莫斯科的报纸上著文予以介绍,称谭保成的表演是“魔鬼的艺术”,盛赞《醉打山门》中的鲁智深,演得鬼斧神工,美妙绝伦。

在此期间,谭保成与剧作家协作,改编了演出了许多传统的剧目,如《置田庄》、《张飞滚鼓》、《三闯辕门》等。他大胆革新,敢于设计新唱腔,在票友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1955年冬至1956年春,谭保成在湖南戏剧舞台上又爆响了一声惊雷。他在《雁门关》中演杨六郎,在《置田庄》中演尉迟恭,在《审假旨》中演张守信,在《芦花荡》中演张飞,赢得了湖南省戏曲界的普遍赞誉。

王华运,湘剧小生,因为演周瑜而被人们称为“活周瑜”。1922年12月,因为家境贫困,他进入私人开办的湘剧科班学校华兴科班,拜习湘剧艺人粟春林为师学习武小生行当。

1926年,王华运出科后即受聘于福春班,在大河边和益阳地区各个乡镇演出。

这些乡镇的老百姓大多是湘剧戏迷,见识广,眼光刁,一旦觉得哪出戏不对胃口,轻的是喝几声倒彩,实在无法忍耐的就扒下脚上的草鞋扔向戏台,一点也不给演员台阶下。所以,“大河边的戏难唱”这句话曾在湘剧界叫得很响。

王华运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扮相俊俏,在大河边唱了一年戏便声名鹊起。王华运戏路很宽,善于塑造人物,特别是他演《借箭打盖》中的周瑜、《翠屏山》中的石秀,引得观者如云,场场爆满。

王华运很快成为湘剧界一位文武全才的著名小生,与当时红极三湘的小生泰斗、师兄吴绍芝齐名,两人分别被戏迷称为“活周瑜”、“活石秀”。

王华运还是旧时艺人中少有的秀才。他曾进长沙明德中学读夜校,是徐特立的学生。因为经常翻阅《辞海》,人称王“辞海”。

“九一八事变”后,王华运倡导湘剧界同仁佩戴“共赴国难”的袖章,与著名湘剧艺人罗裕庭一起,参与创作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倭奴毒》。这出戏后来在长沙6家剧院轮流演出,轰动一时。

同时期还有被誉为“活广才”的徐绍清,他14岁时到长沙市金刚镇三元宫老案堂戏班,先后拜彭申贤、暨镇保为师,学唱须生行当。经过3年磨炼,他凭着洪亮宽厚的嗓子,融唱、念、做、打于一身,发展了大靠须生的演唱艺术,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抗日战争时,徐绍清参加了田汉组织的湘剧抗敌宣传队,担任第二队队长。这期间,徐绍清带领演艺人员艰苦跋涉,深入到湖南、贵州各地农村集市,上演爱国锄奸题材的《江汉渔歌》,并自编自演《骂汉奸》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长沙沦陷后,徐绍清辗转流亡到桂林,组织岳云湘剧团,演出新编历史剧《史可法》等戏,继续开展抗日宣传。这期间,他还参加了欧阳予倩、田汉等人组织的西南戏曲展活动。

1952年,北京举行全国戏曲会演,由徐绍清主演的《琵琶上路》获表演金奖,一时间轰动京城。在剧中,他扮演张广才,把一个救贫仗义、爱憎分明的老人演得活灵活现,动情处声泪俱下。

陈绮霞,11岁时进入长沙同春园湘剧班,师从梁荣盛、何兆祥学戏。

1938年,著名剧作家田汉在湖南组织发动湘剧艺人,成立湘剧抗敌宣传队。不久,陈绮霞加入宣传队,成为一名文艺战士。翌年,陈绮霞和田汉的胞弟田洪结婚,成为田家的主要成员。在田汉和田洪的影响下,她从一个普通艺人逐渐成长为新的戏剧工作者。

1940年左右,正是抗日战争艰苦时期,陈绮霞配合田汉和田洪,演出了许多的抗战戏剧。她在《江汉渔歌》中饰演阮春花,在《新武松》中饰演潘金莲,在《土桥之战》中饰演邢夫人,在《新会缘桥》中的饰演瘫妇,从家庭主妇到剧团主角,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绮霞积极协助田洪,筹建部队领导的洞庭湘剧工作团,她仍是剧团的主要演员。这期间,除重排《江汉渔歌》等剧外,她又在《九件衣》中担任女主角申娘,在部队演出近百场。

1957年,陈绮霞到郴州湘昆剧团担任老师。1963年她被调回湖南省湘剧院工作,直至离休。

欣欣向荣的湘剧除了老一辈艺人无私的贡献之外,同样也与新一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分不开。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湘剧界出现了著名青衣左大玢、彭俐侬著名表演家。

著名青衣左大玢是湖南省湘剧院著名演员,他1954年入湖南省湘剧团演员训练班,从师孔艳兰学习青衣,后来,得到郑福秋亲自传授。

20世纪80年代初,左大玢在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观世音菩萨,获得广泛好评。

1986年,左大玢获全国现代演唱艺术奖。1988年,她因主演《凤箫怨》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左大玢的代表剧目有《百花赠剑》、《拜月记》、《断桥》、《打雁回窑》、《杨门女将》、《郭亮》、《园丁之歌》等。

青衣花旦彭俐侬是著名湘剧表演家,祖籍湖南长沙。彭俐侬自幼随父亲彭菊生学艺,早年受湘剧艺人吴绍芝指点,后来又拜湘剧艺人萧全祥学戏。

彭俐侬改革了湘剧旦角高腔的传统唱法,用真假嗓相糅合,克服一味只求高尖声喊,以致字不清、腔不美的唱法,追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她的高腔唱来如行云流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彭俐侬擅长青衣和花旦,22岁就已名振三湘,从艺40多年,她出色地塑造了赵五娘、王瑞兰、白素贞、柳迎春、百花公主、黄秀兰、岳乡英、潘亚雄、江姐、石奶奶等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

彭俐侬的代表剧目有《双拜月》、《打雁回窑》、《打猎回书》、《江汉渔歌》、《琵琶上路》、《拜月记》等。其中《琵琶上路》获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大会二等表演奖,主演的《拜月记》在1957年摄制成电影,是湘剧的第一部电影戏曲艺术片。

湘剧传承人夏传进是湖南省湘剧院著名演员,擅长扮演须生行当。衡阳市艺校湘剧科中专毕业,师承著名湘剧艺人谭保成。

1987年10月,夏传进与谭保成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国第一届艺术节,与谭保成同台表演湘剧昆腔《醉打山门》,获得了各人媒体的高度赞扬。

在湘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这些湘剧优秀艺人的存在,使得湘剧一直都处于比较兴盛的时期。

这些艺人不但前赴后继的传承湘剧这种艺术,而且还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200多个增至400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320多个。重点加工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拨火棍》、《水牢记》、《金丸记》、《玉簪记》、《黄飞虎反五关》、《金沙滩》、《六郎斩子》、《百花公主》等60多个剧本,《拜月记》、《生死牌》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进入21世纪以来,活跃在湘剧舞台的保留剧目有《琵琶记》、《拜月记》、《百花赠剑》、《醉打山门》、《一天太守》、《闹严府》、《借靴》等。此外,湖南省湘剧界又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古画雄魂》、《红舞吧》、《李贞回乡》,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和经济效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湘剧的演出空间日益萎缩。进入21世纪以后,湖南省各湘剧剧团克服种种困难,创作演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现代戏,并一度获得美好声誉。

湖南省各县市有关部门,以及部分艺人开展了保护和继承湘剧的工作。

2009年1月,湖南省有关人士向政府部门提交了扶持戏曲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书,呼吁对戏曲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扶持。

意见书说,就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空前危机的时候,国外动漫人士却意外地发现了它的魅力。日本正在疯狂抢注中国古典名著商标,光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就不下30款。美国也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杨家将》、《西游记》等搬上了好莱坞舞台。

有关人士认为,发展湘剧戏曲动漫,湖南本土比国外动漫人更具优势。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品牌优势,湖南拥有广大的戏曲戏迷群,戏曲本身就有品牌效应。第二是民族效应,戏曲剧目的故事、题材及叙述都非常经典,在此基础上稍加改编,就能获得很好的动画故事。第三是题材优势,因为每部戏都有自己稳定的戏迷。

 此外,戏曲题材还具有可重复再生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剧目题材可供发掘。他们还认为,当务之急的是,政府应加大对动漫戏曲工程的支持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相关人士还提出了一份湖南戏曲动漫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其中包括建立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研究所;开展地方戏曲经典折子戏汇演、展演;修建戏曲动画卡通剧团展演剧场;建立戏曲动画人才培养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扶持戏曲动画出版等衍生产业群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长沙市为了拯救湘剧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公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有关部门选择长沙湘剧、长沙弹词作为试点,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摸底工作,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市和区、县两级名录体系。

“意见”指出,任何公民可提出湘剧代表作项目申请。申报者须提交以下资料:

 第一,申请报告,即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第二项目申报书,即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第三,保护计划,即对未来五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在当年,市财政还安排了保护工作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区、县也将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有关部门还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与此同时,为防止湘剧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有关部门还鼓励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和传承人,建立专题博物馆收藏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

2006年5月20日,湘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为湘剧的保护与弘扬,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