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文学对我有什么用?

如题所述

文学是一门艺术,属于精神层面的物质,审美是最主要的一项作用。审美作用就是获得精神上的能量,思想上有所启迪,人格上有所升华,最终让读者抵达真善美的彼岸。教化作用文学以扬善抑恶,扬善誉美为主要目的,教化作用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认清现实,获得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人格。然后,再去引导别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作品中能给读者传递出全新的、读者不了解的知识、思想和经验,让读者获得生存智慧。像小说名著《红楼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里面包含了诗词学、书画学、茶道学、音乐学、中药学、建筑学、伦理学等等,每个不同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小说里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2
对于文学享受者而言,文学是最富营养的精神食粮。简单来说,读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把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客观世界重新还原为活着的存在的过程。作为文学享受者的我们,常常会在别人的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从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文学最高尚而崇高的作用,就是能净化人的灵魂,读者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后,常常会遭受生活的苦难而经受各种打击,而文学此时则是最有效的安慰剂。能安抚受伤的心灵,能给予人温存。使心灵趋于安宁与恬静,在当今物质社会,文学有助于我们弘扬人文精神。文学的危机的出现标志着公众文化素质的下降和人文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所以文学在当代人文关怀淡漠的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2个回答  2019-03-02
文学让你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说白了,就是说话的艺术。同样的话,别人说出来好听,你说出来不好听,为什么,因为你不会组织语言。你可能会说,有些人不懂文学,但是说话很好听,在单位人缘很好,说白了,这不叫说话好听,这叫迎合,叫圆滑,叫溜须拍马。说话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些人说话好听,并不是他天生如此,而是他善于学习,如果你会背一千首诗(包括古体诗和现代诗),那你也可以出口成诗。因为诗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只不过是把生活中的所做所想所感用好听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第3个回答  2019-03-02
首先,我们从人生幸福的角度看,缺少艺术教育的孩子幸福少。,一个人不仅要有获得生活幸福条件的素质,同样要有获得感受生活幸福的素质,幸福是人生的体验,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拥有感性素质是体验人生幸福的前提。感性素质低的人,任由生活环境脏乱差,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对美好的事物视若无睹,没有对美的追求和体验,凡事只看有用或没用,生活情趣少,情感不丰富。其次,从事业成功的角度看,缺少艺术教育的孩子成功难。小康社会,是人追求感性需求,是人的感性需要全面升级的社会,是人的审美需要,来到了日常生活的关键位置上,人的创新意识,追根溯源是感性素质,未来孩子要面对的,是竞争审美力的时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破坏大。一个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一个对美有追求的人,会从本质上抵触丑恶的行为,我们社会发展中一切丑陋的行为,追到根源上,是人的感性素质低下,感性素质,感性智慧,感性质量,感性文明这四个概念,完成了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职能的连接。对于个人,它关乎到幸福与成功,对于社会,关乎到生存和发展,艺术在生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职能被揭示出来了。人的感性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童年,错过了艺术发展教育的关键期,我们的孩子会“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一个孩子都应学习一件乐器,从四周岁开始坚持到初三左右,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教育的常态。
第4个回答  2019-03-02
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小到认识一棵树、一只昆虫,大到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换言之,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人类特殊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其过程本身富含对世界的疑惑、探究、认知,以及情感和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我们通过阅读现实主义文学,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伟大的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代,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不仅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对于读者具有极大地教育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