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何保证官员的清廉?

如题所述

古代皇帝为了避免官员腐败问题,一般采取三种措施:以德养廉、以法养廉、以银养廉。

清朝·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写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句话被后人用来形容封建社会官僚体制腐败的写照,其实腐败的问题无论是奴隶分封制或是封建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老百姓深恶痛绝,连帝王都对此厌恶至极。

封建社会为了避免官员的腐败问题,采取过许多措施,虽然取得过明显的成效,但都没能从根本上杜绝。

以德养廉

封建社会皇帝最为普遍的杜绝腐败发生就是采取“以德养廉”的措施,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低,可操作性方便。

“以德养廉”主要就是依靠儒家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理论体系,来加强对读书人的精神熏陶。

读书人要想入世做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科举”,科举就要读书。读什么书呢,必然是读圣贤书,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论语·为政篇》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儒家本身就是将道德摆在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清洁廉政必然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文人,就要在入世科举以前把自身的道德水准提高。

《周礼》是这样说的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廉”就成为知识分子做官的行为准则。

以法养廉

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历程中,以法养廉力度最大的莫过于明太祖在位时期震惊历史的“胡惟庸案”。

虽然“胡惟庸案”历史疑点颇多,后世学者各持己见,最起码摆在面上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贪腐引起的。

明太祖朱元璋应该是最痛恨贪腐的帝王没有之一,自己本身就是穷苦人出身,父母兄长都是死于封建社会腐败的剥削和压迫,等到朱元璋登基为帝以后,就诞生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反腐大案。

朱元璋的制定一条法律,凡是贪污受贿超过60两白银的,一律格杀勿论。

当时的诏令内容如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凡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待。”

单单胡惟庸案,就诛杀各级官员3万余人,使得胡惟庸案位居明初四大按之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如此力度的反腐也是非常罕见的。

以银养廉

养廉银是清朝雍正皇帝发明的防腐制度,通俗点讲就是用高额的退休金来防止官员在位期间腐败,只要在位好好干,退休以后就可以领到比俸禄高10至100倍不等的退休金。

清朝·户部和内务府的《清全典事例》有着详细的记载:

总督年俸禄180两,养廉银13,000至20,000两

巡抚年俸禄155两,养廉银10,000至15,000两

像我们大家熟知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年俸禄155两,退休的养廉银就能达到10000多两,是以百倍计算。

人类社会从诞生货币交易一刻起,通过权力变现的腐败方式就一直伴随历史进程,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自己的官员清廉,虽然有很多种方式,但是都没有彻底根除,因为对金钱的渴望是人类最为原始的低级欲望,越是低级的欲望越是难以清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4
古代也有非常多的刑罚是针对官员贪污的,如明朝对于贪官的惩治就非常严格,贪污到一定数额甚至有可能累及家人。
第2个回答  2020-07-04
皇帝建立了监察机构,可以用来监察百官。建立了严格的惩罚措施,一旦官员被查到有贪污行为,就会坐牢,甚至被砍头和诛九族。
第3个回答  2020-07-04
皇帝在朝堂上设立检察司来监测文武百官的贪腐,在社会上对那些举报官员贪污的百姓予以奖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