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苏轼从小立下的志愿是?

如题所述

爱国主义是华夏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贯穿苏东坡血脉里的一个主旋律。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表现尤为突出,并且一直秉持,至死不悔。苏东坡的爱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也是对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

一、少小立下报国志。青少年时期的苏东坡在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下,有着报国的热忱,儒家“兼济天下”思想体现较为明显。这与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苏东坡在幼年时,父母为了培养他将来步入仕途,就以当时应试的儒家经典教授他。苏东坡在父母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少年时期就对未来具备“奋厉有当世志”的宏伟蓝图,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饱览儒家经典,钻研治世之术。《论孔子》一文中,不仅将孔子称其为圣人,更把孔子当做具有浩然正气的能臣。苏东坡还身体力行践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南乡子》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关心。词中“投笔将军应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一句,充溢着豪情壮志,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这些都是他少年立志报国奠定的坚实思想基础所致。

二、理政为民解国忧。苏东坡于嘉祐元年(1056)赴京赶考,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且踌躇满志,准备迎接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准备迎考时,母亲程氏让苏东坡两兄弟“日享三白”: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母亲的“三白”让苏东坡记忆犹新。在礼部考试中,苏东坡以一篇600余字充满民本仁政理念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主张,深得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赞赏。苏东坡入仕途,便发出了“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慨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初仕凤翔,苏东坡大胆改革衙前役,让役夫“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衙前之害减半;在密州,灭蝗救灾,循城拾弃婴,救活数千人;在徐州,抗洪守城,与军民同吃住,与城共存亡,硬将洪水挡在了城外;在颍州,组织官员用竹竿弄清淮河水位,阻止开挖八丈沟,避免了劳民伤财、耗尽民脂民膏的浩大工程;在杭州,修浚钱塘六井与西湖,利用湖中淤物,修筑“苏堤”,并创办中国历史第一所公办医院“安乐坊”,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感念他为民办实事。在苏东坡的官宦生涯中,不论身处什么官位,始终坚守为国为民的务本思想。

三、贬谪不改爱国心。在苏东坡的不平坦的人生中,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第2个回答  2020-10-25
就是成为和父亲兄弟一样浪漫不羁的词人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