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幅画里老人的颁奖词

如题所述

** 在穷苦的大山上点缀了生命的绿色,在寂寞的大山里细细地端详着一颗颗树,一生的坚守、执著和艰辛,沉淀为绿色的沃土,让梦想发芽。

**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把锹,一段艰难的种树历程。他用双手,用毅力,用一个人的力量,把大山装扮得如此美丽。他,从来都是默默无闻,自己悄然走遍了大山的每一个角落。树的那边还是树,而路的那边却到处长满了绿茵茵的树。他把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大山。这位老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 这位朴实的老人,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植树造林是有益于后辈的事情,所以坚持了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默默无闻,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植树造林的绿化事业,这不就是最美的一幅画吗?

**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上最可爱的人。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这些默默无闻,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老人。那豪放的山歌,流溢的晚霞,那位孤苦、艰辛的植树人,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一个人,一双手,一把锹,种植了多少棵的参天大树,这奇迹,这力量,这动力,源于老人那颗可无私奉献的心。他在清苦的大山里,与树为伴,和树为友,默默的享受树对他的报答。他用一生的精力,一生的艰辛,一生的信念,创造了大山的美好——这满山遍野的绿树。他,让森林在现,让沃土重生,让梦想发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9
一个人,一双手,一把锹,种植了多少棵的参天大树,这奇迹,这力量,这动力,源于老人那颗可无私奉献的心。他在清苦的大山里,与树为伴,和树为友,默默的享受树对他的报答。他用一生的精力,一生的艰辛,一生的信念,创造了大山的美好——这满山遍野的绿树。他,让森林在现,让沃土重生,让梦想发芽。
第2个回答  2012-02-26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上最可爱的人。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这些默默无闻,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老人。那豪放的山歌,流溢的晚霞,那位孤苦、艰辛的植树人,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第3个回答  2009-03-18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2-21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 在穷苦的大山上点缀了生命的绿色,在寂寞的大山里细细地端详着一颗颗树,一生的坚守、执著和艰辛,沉淀为绿色的沃土,让梦想发芽。

**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把锹,一段艰难的种树历程。他用双手,用毅力,用一个人的力量,把大山装扮得如此美丽。他,从来都是默默无闻,自己悄然走遍了大山的每一个角落。树的那边还是树,而路的那边却到处长满了绿茵茵的树。他把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大山。这位老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 这位朴实的老人,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植树造林是有益于后辈的事情,所以坚持了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默默无闻,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植树造林的绿化事业,这不就是最美的一幅画吗?

**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上最可爱的人。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这些默默无闻,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老人。那豪放的山歌,流溢的晚霞,那位孤苦、艰辛的植树人,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一个人,一双手,一把锹,种植了多少棵的参天大树,这奇迹,这力量,这动力,源于老人那颗可无私奉献的心。他在清苦的大山里,与树为伴,和树为友,默默的享受树对他的报答。他用一生的精力,一生的艰辛,一生的信念,创造了大山的美好——这满山遍野的绿树。他,让森林在现,让沃土重生,让梦想发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