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讲英雄故事,扬民族精神主题班队活动ppt

谢谢各位的回答,但是,有ppt的吗?

南宋名将——《岳飞》
(引子)
北宋末年,金国大敌入侵,战火弥漫,狼烟四起,战争阴云笼罩在宋朝人民曾安居乐业的家园上空。山河在流血,百姓在呼喊,一时间,抗金烽火燃烧在中原大地上。
深夜,年过五旬的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手拿一枚梅花针,在儿子年轻的脊背上,深深地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从此,这四个字也深深刻入他的心中,成为背负一生的信条与重责。
二十年后,他被陷入狱,罪名是“莫须有”。他撕裂衣裳,以背示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依然醒目……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只要一说起这四个字,英雄的形象,还是刻骨铭心。他就是南宋名将——岳飞。

(标题)

(正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气势非凡。虽然对该词的作者有争议,但多数人愿意相信是岳飞所作。
岳飞短暂的一生犹如这首词壮怀激烈,斗争不息。
我们总是把英雄想象成怒目圆睁、剑眉横飞的样子,这其实是京剧里的须生形象。岳飞真实的相貌如何?从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卷》的摹本看:岳飞方脸大耳,眉宇开阔,眉毛较短,嘴小,颌下无须。个性沉毅而忠勇。他平定七次大变乱,率军四次北上抗金。“运用之妙,存于一心”的军事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计策精彩,战术成功。而且,以少击多的战争占了很大一部分。

说起岳飞的功绩,不得不提郾城和颍昌大捷。
1140年,金人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反击,主力已攻到颍昌,离开封不远,他自己带着中军,亲驻郾城。
金兀术认为如果攻下郾城,打败主帅,那么宋军失去主心骨就会全盘崩溃。于是在七月八日,金兀术先率一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郾城。
这是一记狠招。岳飞侦知这个情况后,把战场拉到离城以北二十里的地方,等待金军,准备迎战。
两军数量相差悬殊,史料提到“岳飞一军于郾城县,独与番寇全军接战,大获胜捷”。岳家军总共十万兵力分成十二军,分散作战,在郾城的这一军不过一万多兵力。而金兵由一万五千名精兵做前锋,十多万人马做后盾。可见,郾城这一战要拿下,势必要经过一番艰苦较量。
恶战从日中打到日暮,直到天黑,金军才溃败退军。
从兵力上来说,这一仗并不是整个宋军抗金中规模最大的。但这次失利却让金军的心理防线崩溃:金人最强的战将金兀术差点被活捉;最强大的铁甲骑兵不敌岳家军;自认为无可匹敌的野战方式受到重创。金军上下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兀术自然不甘心,回去以后集中兵力和岳飞在颍昌打了一次大会战。
金兀术惯用非常具有杀伤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战法。
“铁浮图”三骑一组正面冲锋,人、马都披重铠甲,形似铁塔;一万五千拐子马为左右两翼,中间是步兵,向岳军发起进攻。
岳家军的队形正好相反,岳飞让儿子岳云带着骑兵在中央,步兵两翼布阵。
两军相遇后,只见岳云手持两个大铁锤,一马当先,他的精骑兵紧随其后,直击金兵中央防线,他杀入敌阵十多次,身体受伤百余处,仍然毫不畏敌,金步兵被打得七零八落。
两边的宋军步兵手持长柄快刀,包抄拐子马,上砍敌兵,下砍马腿,同金军展开肉搏战。步兵的这种战术打法是经岳飞专门培训过的,
锦旗飘飘,战鼓隆隆,“还我河山”的口号响彻云霄,浴血奋战到“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的岳家军凭借浩然正气,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这是岳飞一生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乘胜进占朱先镇,距离开封四十五里,光复故都,近在眼前!岳飞激动地对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各位将士痛痛快快地豪饮一番!”整个中原的百姓要反了,这是金朝政权的灭顶之灾!金兀术哀叹:“自我起兵北方以来,从没像今天这样失败过。”

岳飞出生在北宋末年,兵荒马乱的战乱年间,金军的铁蹄在中原大地上肆意横行……小岳飞从记事起目睹金人的烧杀抢掠,对这帮马背上的野蛮人恨之入骨。他母亲姚氏中年时生下他,对他寄予厚望,从小鼓励儿子习武读书,青年时投军杀敌。
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据说,岳飞出征前,母亲拿针在他脊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姚氏是一个农妇,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是不是姚氏亲手所刺呢?有可能是岳母姚氏叫人在岳飞背上刺的字。
后来,人们为什么把“尽忠报国”念成了“精忠报国”?
据史书记载,宋高宗为表彰岳飞立下的赫赫战功,于公元1130年御赐“精忠岳飞”的旗帜一面。岳飞以后每回出征,都会挥舞大旗,士兵因此士气大振。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后人的误解,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

岳飞武艺超群,他师出何门?岳飞自幼拜箭师周同为师,青年时已能开弓三百宋斤,破武士挽弓的最高记录。另说,岳飞的外公曾请当地的枪手陈广教岳飞使枪,“一县无敌”。
岳飞不仅勤习武艺,也酷爱读书。《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在在岳飞投军后的第四年,即公元1126年,金人的铁骑踏进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天的开封。
次年,被中国历史视为大耻的“靖康之难”发生。
京都宫廷被洗劫,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及嫔妃、百官都被金人俘虏。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侥幸脱身,成了后来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
北宋帝国就此覆灭,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颤巍巍地诞生。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腥风血雨中。
此时的岳飞早已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在岳飞25岁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
当时赵构即位没多久,沉缅于西湖之滨,笙歌宴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被江南美色迷醉眼的南国君臣“乐不思蜀”。皇帝重用庸人,避地东南。
岳飞虽是一名级别较低的武将,但眼看江山为金人所掠,内心非常焦急。思忖再三,他决定上书赵构: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逶迤北渡……” 这份上书被称为《南京上皇帝书》,虽然原件已经遗失,但能保存下来的片段还是弥足珍贵。
岳飞“位卑未敢忘忧国”,却触怒了赵构。他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

之后他曾跟随张所、宗泽等人,深受器重。他和张所谈到两河、燕云的利害关系,非常契合。宗泽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兵文臣,他称赞岳飞“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宗泽和张所无疑是岳飞的从军经历中两位重要的上级。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在战场上千锤百炼,履立奇功,平步青云。

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能太平?岳飞认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可以太平矣!”,后人把这句话刻于石碑,世代谨记。但岳飞的操行又怎是“不爱钱、不惜死”可以概括的?
岳飞认为“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他俸禄优厚,却“秋毫不私”。他洁身自好,“素无姬侍”,前妻刘氏在战乱年代离弃岳家后,岳飞娶李娃为妻,恩爱始终。四川统帅吴玠花了重金买了一个具有天香国色的名姝,送给岳飞,岳飞叫女子立于屏风后,说:“我家穿粗麻布衣,吃粗粮面食,你能同甘共苦可留下,吃不起苦不敢留。” 岳飞连此女子的面也未见,就把她送回。并对吴玠说:“国耻未雪,大将怎能安乐呢?”
这在南宋贪财好色之风盛行的官场军界,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外。

岳飞手下有二十多名统制,王贵、张宪、徐庆、牛皋和董先是其中有名而骁勇的几人。他的岳家军作战勇敢、武技精湛,形成了军令如山、雷厉风行的军风,被誉为“无一不当十”,享誉朝野,让金军闻风丧胆。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百姓都视他们为亲人。
岳飞对将士既仁义,又严格。他“小赏必赏,小过必罚,待数千人如同一人”。如果说对一个将士有例外,那就是儿子岳云。岳云16岁就立大功,岳飞却对他有功不赏,有过必罚,每到战争最危急时刻,总叫他身先士卒,舍命于枪林箭雨下。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使将士们感同身受,甘愿跟随岳飞出生入死。
岳飞将《孙子兵法》中“仁、信、智、勇、严”坚定地贯彻,创造了古代治军史上的奇迹,成为两宋三百多年来最得民心和军心的统帅,岳家军也成为中国专制几千来罕见的仁义勇武之师。

著名的郾城和颍昌大捷以后,岳家军一往无前准备攻下开封,高宗赵构却心神不定了,他听取秦桧的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
此时的岳飞眼看破敌制胜在此一举,能就此收手吗?他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这篇奏疏“累千百言”,现在只剩一个节略。
十二道“金字牌”命令岳飞退兵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金字牌是宋时递送皇帝下发急件的标志。木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一天连发金字牌十二道,快马传递,日行五百里,过如飞电,光明眩目,远远望见的人无不避让。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挥泪班师。

岳飞班师是在1140年,不到两年,岳飞被皇帝赵构赐死。在这两年中,岳飞是如何下狱、最终冤死的?
岳飞回到临安后愤然辞职,赵构用明升暗降的手段,罢免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的兵权,拜为枢密使、副使。研究宋史的学者认为这是宋朝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在此之后,岳飞基本处于隐退状态。
在这样的战乱中,宋廷为何敢罢将领的兵权呢?有条重要线索认为在1141年以前,宋金其实是遣使往来,边打边谈,南宋在洞悉金朝的意图,认为和议已成定局的前提下,罢免将领是顺水推舟之举。史料上记载有一封信叫《兀术遗桧书》。金兀术写信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看来,岳飞在和议的大局下,已成了一只多余的棋子。
岳飞没有兵,没有权,再难展济世之志了……
秦桧在一旁窃笑,但他的目的并未达成。阴谋在深夜酝酿……
陷害岳飞的计划正在进行:秦桧党羽万俟卨是谏官负责弹劾;御使何铸、侍御使罗汝楫则配合上章弹劾。弹劾的内容:一、“自登枢莞,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二、淮西用兵,抗拒旨意,“不肯出师”;三、倡议“楚州”不可守,主动放弃。
引诱王俊捏造罪名。王俊是岳飞爱将张宪底下的人,因为奸贪常受张宪惩罚,怀恨在心。由他来诬告,秦桧认为非常合适。诬告的内容是张宪得知岳飞罢官后,企图造反,威逼宋廷将兵权交还岳飞,
这个阴谋真是费尽心机!
接着张俊在枢密院私设刑堂,抓来张宪,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借张宪将岳飞拖下水。
《宋史》记载了岳飞被捕时的情形:“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厚土,可表此心。’”
秦桧派亲信何铸审讯,岳飞撕裂衣裳,背过身去,“尽忠报国”四个字,赫然醒目,深入肤理。何铸看后,非常触动。他查明事实后,力辩岳飞无罪。何铸劝说秦桧:“强敌未灭,无故戮杀一员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秦桧从此与何铸反目,另派万俟卨审理岳飞案件。
万俟卨诬蔑说,张宪得到了岳飞的指示后谋反。

老将韩世忠为岳飞的冤狱愤愤不平,质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解释为“岂不须有”——难道会没有吗?
为朝廷赴汤蹈火的岳飞因“莫须有”这个稀里糊涂的罪名深陷牢狱。

阴冷的牢房,岳飞遭受酷刑,非常虚弱,仍以绝食抵抗,不自诬。
入狱两个月来,朝廷内外纷纷扰扰,叫冤之声不断。记载说:“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都被弹劾;“宗正卿赵士卿请以百口保飞”,以全家老少百口人命力保岳飞,也被弹劾;更有“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被关到大理寺处死。

而这两个月中,“无可证者”,秦桧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以“淮西事为言”,“簿露飞家”,又取走皇帝写给岳飞的书信“灭迹”;更逼迫孙革等人证明岳飞“受诏逗留”,命大理寺评事元龟年颠倒岳飞的行军日程。
然而,“岁暮,狱不成”,已近年关,秦宅挂起红灯笼,一派红火过年的气氛。秦桧却心事重重。妻子王氏劝戒秦桧切不可心慈手软,“捉虎容易放虎难”! 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
终于,秦桧“手书小纸付狱”,监狱收到宰相的密条,“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岁。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如今英雄坟头的碧草依旧青青,奸臣秦桧、其妻王氏、张俊、万俟卨却被铸成石像,几百年来跪在将军墓前赎罪……
民间痛惜岳飞的死,江浙一带有一种流行的小吃,据说就是因为百姓痛恨秦桧,将面粉团做成他与王氏的样子,放在油锅里煎炸,放在嘴里大咬打嚼才解恨,这就是今天的“油条”。杭州本地还有一种特色小吃——“葱包桧儿”,就是用春饼包裹油条,拿火烤,让秦桧永世不得翻身。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大奸臣秦桧害死了岳飞。
明代名士文徵明却写了一首词,否定这种说法:“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一个秦桧有何能耐?只不过迎合了皇帝赵构的想法,去执行而已。近代也有诸多学者考证,认为岳飞的死与赵构有重大关系,主要是以下几件事:
首先,岳飞从青年时上书,一直到北伐进开封,念念不忘“迎二圣还朝”。迎回徽钦二帝,赵构的皇位还能坐得稳吗?岳飞精忠耿直,却不解赵构的私心。
其次,岳飞请立太子以稳定人心的建议,刺到了赵构难以启齿的隐痛。原来在1129年逃难时,赵构过度惊怖导致阳痿,丧失了生殖能力。而他惟一的儿子又在当年惊吓夭亡。赵构的王朝面临断子绝孙的困境。岳飞的直言,让赵构恼羞成怒。
更重要的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可以联系为政治野心,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且身为武将,功高见忌。当年岳飞上奏,预备直捣黄龙府,光复故都。赵构非常不安:既怕大败——引来灭顶之灾,更怕大胜——岳飞功高盖主。要知道,先祖赵匡胤就是武夫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呀……
《资治通鉴》上云:“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岳飞的死印证了这句话。
北宋太祖曾立下不杀大臣的誓约。赵构违反祖宗誓约,将岳飞赐死,应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岳飞临死前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史书记载,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泪下,临安城内凄风苦雨,整日不绝。

岳飞从历史上来说,是个有谋略、会治军、战绩辉煌的军事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拯救民族于危难的大英雄;对一国之君来说,是忠肝义胆的臣子;对百姓来说,是爱民如子的好将军;对妻子来说,是一心一意的好丈夫。
这样完美的一个人,最终含冤而死,成了千古悲剧。这个悲剧可以避免吗?
悲剧发生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和岳飞自身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或许后人认为岳飞可以推翻南宋、自立为王。但这是不可能的。岳飞的道德观非常正统,在他心中只有国家,而在封建社会,“朕即国家”,作为一个好臣子只有效忠和服从。在宋代,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抗金救国顺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岳飞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这个出发点。
岳飞死后,南宋在东南一隅存在了138年灭亡;而岳飞活在人们心中已有800多年,并且,还将延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8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21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参考资料:一袋干粮

第3个回答  2009-03-17
但是事实是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上

参考资料:是事实上述事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