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历史上有皇帝吗?

印象里朝鲜一直是中国附属国。所以看韩剧(被迫的!!)里出现皇上这个词让我很费解...请问朝鲜哪个朝代---当时中国是哪个朝代---出现自称皇帝的?
汗死...只是问下有没有而已...复制这么一堆无用的作甚?有的话是哪个朝代,当时的中国又是哪个朝代,仅此而已.问题很难看懂吗?

朝鲜表面上有过,实际上从来没有过皇帝。

因为朝鲜自第一次由新罗统一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最多只能够称王。朝鲜时代因为是中国的明朝从政治上支持朝鲜太祖李成桂才有了朝鲜王朝,所以其实还是明朝的附属国而已。清朝时期朝鲜更惨,错误的以为明朝可以继续保护它反而被满清消灭,又成了中国的附属国。

朝鲜唯一次有“皇帝”这个称号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变成日本的属国。日本人为了收买人心和稳住西方国家,不公开承认消灭朝鲜而成立了一个 “大韩帝国”,国家元首称为“朝鲜皇帝”实际上由日本控制。1910年朝鲜并入日本而从此结束了朝鲜有“皇帝”的历史。

扩展资料

朝鲜建国

14世纪末,高丽王朝经过长年战争和蒙古帝国的入侵已经岌岌可危。1388年,中国明朝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父李子春为地方豪族,任双城总管府千户。

1356年,高丽攻其地,李子春投降。1362年,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他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参与军机中枢。

在威化岛,李成桂以江水泛滥渡江困难、粮食不足为由,再次要求祸王撤军。但是,撤军要求再次被拒绝,李成桂于5月22日自行决定开始撤退。这就是威化岛回军事件。

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崔莹被处死,禑王被驱逐流放到黄丽府,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李成桂发现王昌复辟企图后,将王禑和王昌处死并立王瑶为王。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丽宫廷反对派首领郑梦周。在流放王瑶到原州后,登基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结束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的历史。推行科田法,奖励农业。

李成桂还通过招抚、武力征服中国在朝鲜半岛东北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倭寇在李成桂当政期间基本不敢再骚扰朝鲜。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兴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王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7
朝鲜高宗(1852年—1919年1月21日)是李氏朝鲜的第26代君主,大韩帝国的开国君主。他姓李讳熙(详见右表),本名载晃, 儿名命福,是兴宣大院君嫡第二子,母为骊兴府大夫人闵氏。1852年壬子(哲宗三年;咸丰二年)7月25日生於汉城贞善坊私第(兴宣大院君第)。1863年癸亥(同治二年),哲宗去世,无子,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行冠礼。12月13日即位於昌德宫之仁政门。

大院君摄政

高宗即位之后,李氏朝鲜五百年来首次出现了国王本生父大院君在世并执掌政务的局面。

由於前朝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的风气吹到东国,大院君执政后对国内的天主教徒采取严厉的措施迫害,全国有12万天主教徒被捕,当中包括12名法国传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举导致法国在1866年派出军舰出兵朝鲜西海岸寻求报复,史称「丙寅洋扰」。

1871年,美国驻华公使要求朝鲜开国,遭到拒绝,美国军舰前往江华岛示威,史称「辛未洋扰」。两次洋扰均以外国军舰撤兵作罢告终,大院君认为这是锁国政策的成功,於是日益保守,在汉城和各地树立「斥和碑」,上书「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戒我万年子孙」。

江华岛开国

1873年,高宗年满二十一岁而宣告亲政。闵妃外戚集团的新政府主张废除封闭锁国的做法,在面临洋夷入侵的情况下恢复同日本的国交。但是因为日本试图令朝鲜解除与中国的宗藩关系而受到朝方的拖延。1868年3月,明治政府应对马藩的要求,依旧例将对朝鲜的外交事务全权委托给对马藩。日本政府委托对马藩交给朝鲜「王政复古」的告知书,因书中有「皇帝」「朝臣」「奉敕」等只有中国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朝鲜拒绝接受。之后明治政府派外务权大录佐田白茅出访朝鲜,但朝鲜不接待对马藩之外的日本使节。佐田在釜山滞留交涉期间探知了朝鲜的国情,回国后大力倡导「征韩论」。为了催促朝鲜加快建立日韩国交的速度,日本派出军舰云扬号、第二丁卯号前往朝鲜西海岸示威并测量海图,与江华岛炮台发生交火。史称「江华岛事件」(云扬号事件)。之后日本以当年美国佩里舰队的开国要求为蓝本,勒令朝鲜迅速开国。次年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讲武堂签定《大日本国大朝鲜国修好条约》,史称江华条约。条约中规定朝鲜开放釜山、元山、仁川三港;日本派驻公使和领事;日本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等等内容。此后又签定了相关的通商章程。

此时朝鲜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实行改革的必要性。1879年,礼曹参议金宏集(金弘集)率团访问日本,商谈仁川开港、米谷禁运、修改关税等问题。他於1880年回国时,带回一本清朝驻日公使馆的官员黄遵宪所写的小册子,名为《朝鲜策略》。该书建议朝鲜为了求得经济发展应接受欧洲的各种体制和技术,并同中国、日本和美国合作,加犟自己的防卫能力,以阻遏俄国向南扩张。实际上该书体现了当时清朝外交的基本政策,即抵御沙俄,牵制日本,拉拢美国。这一「策略」在朝鲜一披露,於1876年曾主张赶走日本势力的儒学家便发动了一个犟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渗入的运动。这一运\动很快便在庆尚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罗道的儒学者中扩展开来。朝鲜政府於1881年派一批年轻贵族,即所谓「绅士游览团」去日本考察行政、军事、教育、工业和技术体制。与此同时,应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参议金允植率领的60名朝鲜青年访问了中国。在那里他们主要是研习制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艺。这种改革尝试发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广为蔓延,不仅席卷了两班和中等阶级,而且席卷了整个社会。1882年5月,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条约》,朝鲜正式对西方打开了国门。条约签订后,英、法、德、俄、意、奥、比、荷、丹等国接踵而来,签订了类似条约。

脱离清朝

闵妃集团执掌国政后,国际国内局势动荡。1881年发生了针对高宗的未遂政变,次年发生壬午兵变。清朝派兵进入朝鲜。日本则因公使馆被兵变士兵焚毁提出赔偿要求,最后与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1884年,朝鲜的开化派发动甲申政变,宣布朝鲜脱离清朝而独立,但是兵变被清朝驻军将领袁世凯镇压。

1894年甲午(高宗三十一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鲜爆发甲午农民战争。两湖招讨使洪启薰兵败,上疏请借外国援兵。1894年6月3日,朝鲜政府照会清朝,请求出兵。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在6月21日夜间迅速攻占汉城,控制国王,犟迫其归政於大院君。6月23日,新组成的朝鲜政府宣布废除与清朝签订的一切条约,朝鲜将依赖日军从朝鲜领土上驱逐清朝军队。在中日战争中又犟迫朝鲜签订与日本的同盟条约,共同反对清朝。

甲午战争后,在日本协助下,朝鲜新政府设立「军国机务处」,开始了内政改革,包括废除吏户礼兵工刑六曹,设立内务、外交、度支、军务、法务、农商务、学务、工务八部;废除八道,设立二十三府;宫府分离,政府以总理大臣执掌,宫廷事务由宫内大臣执掌;废除科举考试;还有使用李朝开国纪年、对腐败官员的纪律处置、放宽贸易活动限制、建立银本位的新货币制、在财政部管辖下统一财政管理、度量衡标准化、一切赋税用现金缴纳、建立股份公司、依据法院改组法把司法权分离、统一警察力量等社会、财政、文化等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共208条,史称「甲午更张」。1895年1月7日(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宗率领世子、百官参拜宗庙,举行誓告典礼,宣布《洪范十四条》,其中第一条即宣告「割断依附清国虑念,确建独立自主基?梗��叫�娉�拾氲河胫谢�酃�锨�甑淖诜�叵稻痛酥战帷?br />
联俄制日

甲午战争后,高宗和闵妃集团对中国彻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和基础,他们看到日本在俄国的干涉下被迫将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企图利用俄国来牵制日本。1895年年中,朝鲜政府以策划暗杀闵妃为由下令逮捕亲日派大臣朴泳孝,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闵妃日益亲俄,俄国在朝鲜的势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1895年10月8日拂晓,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率领日本士兵、浪人,挟持大院君冲入景福宫,在乾清宫杀死了闵妃并点火焚尸,清除了宫中的亲俄派势力,组成了以金弘集为首的新政府,史称乙未事变。金弘集内阁宣布实行西历,改开国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并建元号为「建阳」。同时还宣布了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民剪发易服。此举引发了朝鲜全国范围内的不满情绪。俄国公使韦伯利用这一形势,从停泊在仁川的兵舰上调兵100多人至汉城,经与亲俄派协商后,1896年2月11日,高宗率领王世子走出王宫,前往俄国公使馆请求避难(俄馆播迁事件)。高宗在俄国公使馆命令逮捕逆贼五大臣,总理大臣金弘集在俄馆播迁当天即倒台,和农工商大臣郑秉夏在押送入狱途中被巡检和市民打死,逃亡外地的度支大臣鱼允中也在回乡途中被杀,内部大臣、法部大臣和前军部大臣逃亡日本。朝鲜建立起以金柄植为总理大臣、李完用为外部大臣的亲俄政权。

1897年2月11日,高宗一行离开俄国使馆,返回庆云宫,并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改建阳二年为光武元年,改国王为皇帝,王世子为皇太子,追封闵妃为皇后,并在汉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是为光武改革。此后日本与俄国为了确立双方在朝鲜的利益,先后签署了小村—韦伯协定、山县—罗巴洛夫协定、西—罗先协定,协调两国在朝鲜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而清朝则与朝鲜/大韩帝国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关系。

1903年前后,日本和俄国的矛盾逐渐激化。日本主张「满韩交换」,日俄分别占有朝鲜和满洲。俄国则主张独占满洲,以北纬39度以北的朝鲜半岛为俄国势力范围,39缐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但是日本不可将其用於军事目的。1904年2月10日,日本对俄国宣战,日俄战争爆发,韩国被迫签订六条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

日本统治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公使林权助又犟迫韩国签署日韩新协约(第一次日韩协约),规定韩国雇用日本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

1905年日本派遣数万军队开入汉城,包围王宫,犟迫韩国外部大臣朴齐纯签订了《日韩保护协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共有 5条:

第一,「今后韩国对於外国的关系及事务」,「由(日本)外务省监理指挥」,在外国的韩国侨民及利益,由「日本国的外交及领事保护」。

第二,「由日本负责履行韩国与外国所签订的现存条约,今后不经过日本政府同意,不得签订任何国际性的条约及协定」。

第三,由日本政府设统监一名,专理外交一项,驻扎汉城,日本政府还往各地方派驻理事官,「在统监指挥之下,行使从前属於驻韩日本领事的一切职务,并掌管本协约的完全实施」。

第四,「日本韩国之间的现存条约及协定,凡不抵触本协约的条款,均继续有效。」

第五,「日本政府保证维持韩国皇室的安宁及尊严」。

根据这个协约,韩国撤消外交机关,并不设外务大臣职务,这样,韩国就失去外交及内政主权,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此后,在韩国全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和第二次反日义兵斗争。此时主掌韩国国政的学部大臣李完用、军部大臣李根泽、内部大臣李址镕、外部大臣朴齐纯、农工商大臣权重显被韩国人民称为「乙巳五贼\」。

《日韩保护协约》签订后,日本对韩国的控制由顾问统治转为日本韩国统监府的统治。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协约全文,并将此事通知与韩国有外交关系的各国政府,要它们撤走驻韩外交代表机构。在各国外交使团尚未撤离时,日本就关闭了驻汉城的使馆,成立了统治朝鲜的新机关——统监府,派枢密院院长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监,各道的日本领事馆也撤销,成立了统监府的地方机关——理事厅。

《日韩保护协约》签订不久,高宗就秘密写信给美、俄、德、法4国首脑,宣布《日韩保护协约》无效。1907年,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高宗秘遣秘使带著高宗致俄国沙皇的书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韩国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韩国,宣布日韩保护条约无效。由於与会各国均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於是向高宗确认代表身份,此时韩国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询问电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大怒,通知和会委任状系伪造。。日本指责韩国违反了保护条约。伊藤威胁高宗说: 「陛下用如此阴险手段蹂躏日本的保护权,不如对日宣战」,「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进行,大可以公开干」。伊藤还授意韩国亲日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指使和恫吓之下,李完用内阁在7月6日至18日举行3次御前会议。会上农商工部大臣、一进会会长宋秉畯对高宗威胁说:「今为陛下著想,只有两计:一则陛下亲赴日本,向天皇谢罪,二则陛下……迎长谷川(好道)司令官,向其谢罪」,不然开战败后将如何受辱,难以设想。」17日,李完用等7大臣逼迫高宗退位。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达汉城,和总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双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称韩国皇帝已经退位。1907年7月19日,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著庆云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庆运宫。在日本兵严密看护下,在庆云宫中和殿举行禅位仪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为纯宗。

高宗被迫退位后,称太上皇,被日军监视居住於庆云宫(改名德寿宫)内。1910年日韩合并,韩国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号降为「德寿宫李太王」。1919年1月22日凌晨三时,高宗突然在德寿宫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关於其死因,日本朝鲜总督公布为「脑溢血发作」,但是没有病理报告,自然不太可信。据说由於高宗计划向巴黎和会派遣密使,代表韩国民众诉说在日本总督统治下韩国的苦难,要求韩国独立,但是这一计划被泄露了,所以日本朝鲜总督府命令高宗身边的侍从在高宗的御膳里暗中下了毒。高宗去世当晚用了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发作,痛苦地说「我吃的是什么东西,这么难过」,不久便死去,死后两眼发赤,全身有红斑,且很快腐烂。1919年3月1日,在为去世的高宗举行国葬的时候,朝鲜国民借悼念这位一生经历坎坷的国王的机会,在各地聚集游行,要求朝鲜独立。是为「三一运动」,也是朝鲜近代独立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宗皇帝离世后,与明成皇后合葬於南杨州市的洪陵。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直接说吧,朝鲜表面上有过,实际上从来没有过皇帝。因为朝鲜自第一次由新罗统一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最多只能够称王。朝鲜时代因为是中国的明朝从政治上支持朝鲜太祖李成桂才有了朝鲜王朝,所以其实还是明朝的附属国而已。清朝时期朝鲜更惨,错误的以为明朝可以继续保护它反而被满清消灭,又成了中国的附属国。

朝鲜唯一一次有“皇帝”这个称号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变成日本的属国。日本人为了收买人心和稳住西方国家,不公开承认消灭朝鲜而成立了一个 “大韩帝国”,国家元首称为“朝鲜皇帝”实际上由日本控制。1910年朝鲜并入日本而从此结束了朝鲜有“皇帝”的历史。

补充:你说得很对,电视剧里韩国为了美化自己才有“皇上”和“朕”等无中生有的说法。其实朝鲜只能说有国王,国王自称“寡人”,仅此而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17
【发展历史】

史前时期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史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

传说时期

根据神话传说,朝鲜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现在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神话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中。

箕子朝鲜时期

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朝鲜《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箕子的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卫氏朝鲜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燕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汉四郡与三韩时期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和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期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收复乐浪郡。 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在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

三国时期

汉朝灭亡,中国进入魏晋和南北朝时期。虽然西晋和十六国时期的前燕都曾控制过原来汉朝在朝鲜北部的领地,但最终还是因为集中精力在中原的争夺而逐渐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于是,在中国东北南部形成了高句丽王国,并逐渐强大,最强盛时曾控制中国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原“汉四郡”地区。
前1世纪中叶,马韩建立的辰国也开始解体。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开始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期”。
百济(前18年~660年)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国家,并且在3世纪末完全统一了马韩54国。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所灭。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

统一新罗时期

新罗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唐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676年,由于出现反抗以及唐朝还要防御突厥的威胁,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新罗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立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权,定国号“高丽”,史称“王氏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于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新罗时代结束。

王氏高丽时期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高丽被辽朝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高丽的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瓦解,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王氏高丽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李氏朝鲜时期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向明朝遣使称臣,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朝鲜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成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即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自主之国,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第4个回答  2020-10-11
朝鲜只有王没有皇帝,上一代王过世后,新王继位还要由明朝皇帝册封。虽然新老两代王氏父子关系,但这个册封大典必须得有。还有就是看有没有年号,朝鲜一直在用明朝的年号,就说明朝鲜没有皇帝,没有皇帝自然就没有年号。
明朝灭亡后,朝鲜一些文人不想用清的年号,就只能沿用崇祯的年号,居然在朝鲜发现了崇祯200年的文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