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下周就要交作业了!!!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老师布置的作业!五节中任选其一举例说明,比如我选“原因和结果”要我举一个生活中例子来说明它!555老师绝对是针对我嘛!明知道我不会写作文的!!!各位帮帮忙啦!下周就要交作业啦!字数不限不过也不要太短啦!PS:不要BS我!我真的不会写!!!

原因和结果:因为我只写了一句话,所以你肯定不会给我分.
一、现象和本质

1.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最后,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由于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形之于外,千差万别且多变易逝,所以它比本质丰富、生动;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事物内部且相对稳定,所以它比现象单纯、深刻。

其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要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3.掌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人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内在结构及其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所谓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其一,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两个方面,二者不能混淆。

其二,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此外,内容和形式又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内容,就要求有什么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形式也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则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种关系中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内容;反之亦然。第四,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中它们各自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循环的过程。

3.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所以要善于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正确地变革旧的形式。

其次,自觉地运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法,善于分析各种形式,既可以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也可以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最后,自觉地运用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既不死抱住过时的形式不放,又不过早地任意改变尚有积极作用的形式。为此,在实践中既要反对片面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三、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原因作为他事物根源的要素,引起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结果则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产生。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其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或两组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考察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在这里,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但是,超出这个有限的范围,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它们的区分则又是不确定的。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错综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在这里,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

其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联系,是说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

3.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在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就是由果溯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改进工作。

最后,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要预见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就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排除不利后果和严重后果产生的原因。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的东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其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不是偶然性,偶然性也不是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根本不同的趋势,产生的原因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同时,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其次,偶然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认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它的危害程度,做到“有备无患”。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所谓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所谓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一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存在其出现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就可变为现实;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

二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因其在目前无法实现,看起来好似不可能,其实还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

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其二,二者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学习可能性和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依靠主观努力,把有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其次,二者的对立使人的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性

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例来分析。
内在原因:教育产业化造成大量扩招。结果: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
外在原因:金融风暴 结果:岗位需求锐减
再深入分析:
金融风暴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1;1的原因:伊拉克战争造成美国经济压力2;
2的原因:美国转嫁公众对安然事件的视线3;等等继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5
哎呀,你怎么选到了这个最简单的啊????
献丑咯。、。、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实质上就是一个接替关系,形象说就像开花之后结果。它都以一个前提,产生下一个结果。而且相互之间都是互补互助,互相阐述与解释。俗语有云“有因必有果,因果必相助。”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让人类拥有的思想、智慧。我们也因为有了思想有了智慧,才慢慢的演化为现在的社会。如果当初没有思想没有智慧,又怎会有现在缤纷繁华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践实下因果吧!
"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一个属于饥饿的年代。罕见的大旱带来了罕见的饥荒,从春天的榆钱到秋天的橡子面,
饥饿使我们这些年轻人无比憔悴。实践证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是治疗饥饿的最佳良药。那时候,在我的屋
子里陪我一起挨饿的还有两只老鼠。每天晚上,他们不知是谈情说爱还是因为饥饿的吱吱叫声和着我肚子里
咕咕的不满,让我经常难以入眠。
记不清是哪一天的一个黄昏,我无力地躺在床上。突然,我隐约嗅到一丝肉的气息,那是一个饥饿的人的
直觉。我使劲地嗅着寻去,在床底发现了一块腊肉,接着看到了那只毛发杂乱没有光泽的瘦弱的老鼠。我使
劲地咽着唾液,手伸向了那块腊肉。在我抓住腊肉的同时,我的手一阵剧痛,但我还是牢牢地拿起了它。那
只老鼠也跟着跳了出来,看得出它很虚弱,吁吁地踹着粗气,但是它的眼睛却闪烁着雄性的光芒。说实话,
我抢夺了它的食物,或许是愧疚,或许是对一个饥饿者的同情,我真不忍心伤害它。但是它太不识趣,就像
一只不自量力的螳螂,更确切地说像一只扑火的飞蛾,义无反顾地向我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它的攻击
却在我的布鞋和木棍面前一次次地瓦解。如果我不剥夺它生存的权利,就无法支配这块腊肉。当它在我的木
棍下瘫软的时候,它那悲哀、绝望、仇恨的眼神深深地刺伤了我。
我准备离开是时候,它的伴侣回来了。见到四脚朝天的爱人,它一边嘶叫着,一边用鼻子嗅着,然后咬
它的耳朵,继而拖动它的尾巴。但是死去的老鼠已经无法感知这所有的努力。母鼠停了下来,似乎明白了发
生的一切,木然地蹲在那里。这个时侯我终于理解了雄鼠不吃腊肉的原因,它是在等待它的爱人回来一同分
享那难得的珍贵的食物。我扯下一小块腊肉,作为赎罪,丢给这只丧偶的老鼠,但是它不动于衷,只是呆呆
地蹲着。屋子里很静,过了好久,母鼠仿佛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突然跳起,拖着死鼠向外走去,处于好
奇,我跟了出去。在屋外,母鼠无视我的存在,开始拼命挖洞,这是一个北方普通的寒冷的旁晚,我清楚地
看到冻土上鲜亮的血痕,一只老鼠在一个人的注视之下,用它足上的鲜血埋葬它的爱人。在这之后的第三天
凌晨,那只母鼠因绝食而死。"
这是一篇引自别处的感人文章。当现在的你看完之后,你回想:“这算写的是什么,我要求的是一篇哲理文章,而不是一个故事。”
其实,你的抱怨已经是一个因果的完美的体现了。因为人们的学识,你能读懂上述文章仿佛偏题,而且它似乎不是你所要的。你的思想认为我在糊弄你,你可能会有些不满意,然后你的情绪,你的思想让你抱怨出上面的一句话了。。。
如果将你的抱怨模拟成逻辑的话,就是:
你因为有认知,所以你能读出上面的文章是偏题。 当你意识的认为文章的偏题,你的情绪
又会因为我的胡弄,而感到不满。再次,你还会因为你的不满联系到更多。
这些的现象出现都是一个问题:因果关系。
再拿上面的文章来说,在一个人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读了文章,他们则大多会因里面的故事情节而感动。并且有可能会改变自己以前的不良态度,改变自己的一生。
那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因为上个故事而有不同的想法呢?又为什么不同的想法给他们有了不同的结果呢?这些种种现象都完美的体现出因果关系。至于什么因,什么果那是更复杂的思想理论学了。
因果不要把它看那么复杂,它就像是小学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样,细想它又不那么简单,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它的存在而演变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20
一、现象和本质

1.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最后,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由于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形之于外,千差万别且多变易逝,所以它比本质丰富、生动;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事物内部且相对稳定,所以它比现象单纯、深刻。

其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要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3.掌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人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内在结构及其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所谓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其一,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两个方面,二者不能混淆。

其二,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此外,内容和形式又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内容,就要求有什么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形式也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则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种关系中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内容;反之亦然。第四,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中它们各自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循环的过程。

3.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所以要善于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正确地变革旧的形式。

其次,自觉地运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法,善于分析各种形式,既可以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也可以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最后,自觉地运用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既不死抱住过时的形式不放,又不过早地任意改变尚有积极作用的形式。为此,在实践中既要反对片面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三、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原因作为他事物根源的要素,引起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结果则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产生。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其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或两组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考察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在这里,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但是,超出这个有限的范围,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它们的区分则又是不确定的。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错综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在这里,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

其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联系,是说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

3.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在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就是由果溯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改进工作。

最后,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要预见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就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排除不利后果和严重后果产生的原因。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的东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其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不是偶然性,偶然性也不是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根本不同的趋势,产生的原因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同时,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其次,偶然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认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它的危害程度,做到“有备无患”。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所谓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所谓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一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存在其出现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就可变为现实;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

二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因其在目前无法实现,看起来好似不可能,其实还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

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其二,二者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学习可能性和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依靠主观努力,把有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其次,二者的对立使人的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性。
第3个回答  2009-03-23
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议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在于: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其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基于对现象与本质的理解,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运动隐藏在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经过多层次的外化,科学地说明另外资本运动的外部现象与内在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说,《资本论》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全过程,也就是以资本最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到资本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因而是一个逐步外化的过程的话,那么,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方法就是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则是从资本的本质上揭示资本的表面现象,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在本质上把握资本运动的形式。
马克思揭露了劳动力的本质是如何被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所掩盖的真象,科学地揭示了劳动力同劳动的区别。马克思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工所得到的工资,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的价格。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因为劳动并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实际上,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格。所以,工资不过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自然价格”等范畴,混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混淆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区别,结果,价值概念不能成立。因此,“劳动的价值”是一种假象、虚假现象,它掩盖了劳动力价值的实质。马克思说:“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的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 这里所谓“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是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使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自然价格”之类的范畴,不仅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同时也使自己的理论陷入混乱的矛盾之中,并为庸俗经济学家提供了以假象掩盖本质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
由于这种假象的掩盖和迷惑产生了“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防护司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反,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也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也就揭开了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实际所掩盖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本质是如何为资本的社会生产力的现象所掩盖的;剩余价值的本质如何为利润的形式所掩盖;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人的关系如何为货币关系的假象所掩盖,等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本质,阐明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庐山真面目,为科学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深化和发展了现象与本质范畴的理论。
又如报载:我国第二大对外贸易港口青岛港在码头超负荷运作的压力下,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17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03.3万标准箱,港口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3%,等于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而烟台的发展更令人叹服:今年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的增幅是全国平均增幅的两倍,发展速度居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首;今年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59%,占山东省实现利润的七分之一,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2.2%。 可见,烟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源。 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掌握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4个回答  2009-03-20
事物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事物的联系中,有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叫做因果联系。例如,摩擦生热,摩擦是原因,热是结果。地震引起海啸,地震是原因,海啸是结果。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是原因,我国社会发展是结果。

第一,因果联系的特点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根本特点。原因引起结果,结果被原因引起,原因和结果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引起进步,进步被虚心引起;骄傲引起落后,落后被骄傲引起。

时间上的先后相继关系是因果联系的显著特点。在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发生在前,结果产生在后。例如,“钟不敲不响”,总是先敲后响,决不会先响后敲。“耕耘带来好收成”,总是先有耕耘,后有好收成,决不会先有好收成,后有耕耘。人们常说:“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就是这个意思。

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必须既是先后相继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如果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相继,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不是因果联系。例如,春去夏来,秋尽冬至,风来雨至。虽然春天在前,夏天在后;秋天在前,冬天在后;刮风在前,下雨在后。但是,它们之间都不是因果关系。因为,春天不引起夏天,夏天也不是被春天引起的。秋天不引起冬天,冬天也不是被秋天引起的。刮风不引起下雨,下雨也不是被刮风引起的。“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第二,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会引起其它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事物和现象引起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头脑中的因果观念是客观的因果联系的反映。

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复杂的因果联系,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三种类型。

“一因多果”就是一个原因引起多个不同的结果。例如,病人吃下一种药,既有治好了病的结果,又产生了副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降雨量少,就会引起气候干燥、河流枯竭、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结果。

“一果多因”就是一个结果由多个原因引起。例如,病人一次又一次地服下由几十种中药材制成的中药丸,终于治好了一种病。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降雨量过大是主要原因,还有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水能力大大降低等原因。

“多因多果”就是多个原因共同引起多个结果。在复杂的因果联系中,大多数是多因多果,例如,学校的领导、教师、工人共同努力,使许多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