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家体系

如题所述

国家机构体系是由一定原则组成的,具有特定职能和层次而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他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表现,由国家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机构包括:

1.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
地方各级人大及人大常委会

行使国家最高权利,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原则,所有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国家元首
我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没有实质权利,他享有外交权,任命权,颁布法令,决定,公告等文件的权利.

3.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国务院是实行总理负责制.是人大决议的执行机关.也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了要执行上级决议,还要保护本地人民利益,处理本地事务,还可制定地方法规.

4.中央军事委员会 军事领导机关.必须由党来领导.

5.国家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6.国家检察机关
级别同审判机关.工作与审判机关紧密联系.

7.民族自治机构
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的人大和人民政府.

8.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的政府机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2
自OECD发表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等有关报告以来,国内各方面对此研究和争论较多,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和看法。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一文。现将文章摘登如下,供参考。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
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提出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50、60年代时人们深信,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可自动地转化为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但随后人们发现,开发设计、质量控制、教育、培训及来自市场的反馈等都对科学技术成果商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许多技术创新可在没有正式的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产生。于是发展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即必须把从新设想的开始到其商业化看作是一个过程,其中研究开发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设计、试验、制造和营销是实现技术创新链环的其它阶段。由此引发了一个研究技术创新的世界性潮流,直至今日。
从七十年代末起,冯希伯尔、伦德尔提出,在技术创新中,用户、供应商等都对技术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这成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的雏形。英国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7年考查日本时发现,日本的技术创新主要不是来自于正式的研究开发,其创新以渐进的创新为主,创新者主要是来自生产部门的工程师,车间里的技术工人。他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日本的通产省也在技术的追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使日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正是在对日本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费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后,纳尔逊(1993)、伦德尔(1993)则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近几年来,OECD也开展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OECD 1997年的《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因此,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着重关注整个创新体系内的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
二、我们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
我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它们的活动目的旨在推动技术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致力于技术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机构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其中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创新体系内各要素构成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是否恰当,以及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否广泛与密切。这两个问题都与我国的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关。在职能定位上,创新体系内部资源的配置是关键。在创新要素间的联系上,关键是加强:1.企业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合作联系;2.中介机构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重要桥梁作用;3.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作用,以及政府各部门在工作职能上的协调一致和集成。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出发,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创新效果的影响与研发(R&D)对创新的影响同样重要。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和机构的流动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效地推动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和应用的体系。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也是一个从知识的生产、传播到使用的完整过程。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体现在:技术创新这一过程中会涉及一个经济体系内的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它们分别承担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只有这多个部门能有效地互相作用,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创新的效率。OECD在提出知识经济的同时,也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看法,认为要强调国家创新体系在知识转移扩散中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作用。
由上分析,我们将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构成要素的基本职能定位如下:
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校主要的职能是向社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向企业提供技术源。
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及高校一样,也要生产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供应技术,更多的则是应用知识,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
教育部门和创新中介机构主要起知识传播和转移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促进技术转移,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职能是:支持知识生产,尤其是战略性研发(R&D);以政府和计划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知识产权、法规和标准等。
三、对若干问题的讨论
1.关于"知识创新"概念
最近,国内提出了"知识创新"的概念,它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并把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不妥之处。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上,"创新"一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概念。它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语)。经济发展的"创新理论"就是指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引入和研究的技术创新概念是具有过程和结果双重内涵的概念,简而言之,它是指技术在市场上的实现。它的主要表现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
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也已十多年。这一研究之所以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乃在于它用一个全新视角思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过程上讲,它强调不是先有科技成果,再去搞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从一个一体化的思路来考虑科技经济结合的问题,从课题立项起就应从市场应用出发。仅有科技成果和发明是不够的,关键的是它能否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和工艺。从主体上讲,它强调企业与科研部门在创新中的作用都很重要,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投入的角度出发,它认为,仅对研究开发投入是不够的,应同样注重设计、中试,对新产品开拓的投入对创新的重要作用。从机制上讲,它强调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重要性,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比一个聪明的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大得多。由此提出,政府要注重创新环境的培育。
按照知识创新的定义,并不包括知识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思想。这种知识创新,实际上只是基础研究的另一说法而已。在知识经济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已变得比较模糊了,因此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人为分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某一个环节。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是考虑到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只有这多个部门能有效地互相作用,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内创新的效率。因此,不存在在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内有"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更不能说,国家创新体系又可称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如果"知识创新"是指基础知识的生产,技术创新应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与市场相结合的结果。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难以区分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作用。许多基础研究产生重大发明,如激光器的发明,但激光的市场价值只有在很多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之后才能实现。中国在激光研究中曾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我们在激光产业的发展上却远远落后发达国家。因此,不能人为地将创新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将给已有的认识和工作造成混乱。
由此出发,那种把国家创新体系分解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做法也是不成立的。
2.知识生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OECD的报告认为:"知识经济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已变得比较模糊了"。"有些人认为在知识经济中,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已不再存在。"而事实上,也有很多学者指出,在技术创新中,技术的作用要远大于科学的作用。许多国家的创新实践和创新研究表明,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在前苏联,基础研究投入很多,但因研究独立于企业之外,因此,在前苏联是科技发达但企业创新很少。英国按人均诺贝尔获奖的人数是世界上最高的,要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经济竞争和创新能力要远高于英国。在美国,高校和企业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政府只有少数的联邦实验室。在日本,基础研究对创新的贡献很少。因此,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应用开发研究,是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
纳尔逊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在不同的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作用并不一样。在有些产业,基础研究的贡献很少。在80年代,他们对130个产业作了问卷调查,问他们科学研究领域对他们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结果认为重要的科学领域排序如下:材料科学(99个产业),计算机科学(79),化学(74),金属学(60);不重要的有:地质学(4),医学(8),生物学(14)。与科学关系最紧密的领域有:半导体,医药,其次是材料,医学仪器,石油化工;关系最松的有:汽车,测量仪器,无机化学,化妆品等。
集装箱的发明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科学发现,但却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从产业发展历史看,在许多重要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不是基础研究,如集成电路的技术,对科学原理而言并不复杂,但要做出0.5微米技术的产品,则需要大量的技术知识。中国企业最缺的是产业化技术。只有企业有了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并不断地去积累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知识,才能形成可产业化的综合配套技术,才能不断发展自身,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新的思想主要只能从市场中寻找,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机构。因此,从提高创新能力而言,中国应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3.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强调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强调各种资源的集成。
1997年OECD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目的是关注在总的创新体系内的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又指出:"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作是一个整体就称作国家创新体系"。因此,OECD在提到国家创新体系时总是强调各创新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强调某个环节和个体的作用。那种把国家创新体系按国家已有的部门分工来划分的做法,只能是加剧已有部门割裂,加深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将使我国过去多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努力化为泡影。
因此,我们不能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知识生产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