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说羽毛球是谁

如题所述

新星说羽毛球是王新星。
王新星,1987年1月出生于重庆,前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女双运动员,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讲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羽毛球专项任课教师,校代表队主教练,讲师。成都女子羽毛球协会会长,成都市高等学校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副会长。5次获评“优秀教练员”,2020年6月获评2019年度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王新星一路过关斩将,17岁进入国家队后,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女双冠军、女团冠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级赛事)女双第五名,以主力成员的身份夺得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女团第五名、全国城市运动会女团第六名等多项荣誉。她还被国家队公派至中国澳门羽毛球总会,任澳门羽毛球总会的运动员兼助理教练员,获得2007年澳门羽毛球锦标赛的团体冠军。
2009年,22岁的王新星被西南交通大学特招调入学校,任体育部教师、校羽毛球代表队主教练。她注重通过体育运动的内涵精神着力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她担任高校公体课教师十年来,专业技能突出,责任心强,深受广大爱好羽毛球的学生欢迎。
为拓宽受众面和课程功能维度,她从2018年开始架构,邀请到了多名乒羽两项专业任课老师、甚至国家队功勋级教练员、前奥运冠军一起参与,带领团队创新打造了一门名叫“隔网的智慧—乒羽两项/球场上的孙子兵法”的慕课(在线开放课程)。
在科研方面,王新星也颇有建树。她以第一作者在四川体育科学上发表《赛事观赛体验的眼动研究》,参与四川省科技厅《乒乓球、羽毛球团体赛对战策略模拟系统的研究及实现》项目研究。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王新星带领校羽毛球代表队参加数届四川省高校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以及两岸五所交大羽毛球比赛等重要比赛中,共带领学生获得单项成绩及团体成绩金牌9枚、银牌5枚、前八名名次数名。两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王新星本人荣获交大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员”奖,五次被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高等学校体育协会评为“优秀教练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3
李宗伟退役后,21岁的李梓嘉便被媒体称为是李宗伟接班人,这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至今还未被广大的国民所认识,但对于羽毛球爱好者来说,他的名字其实已经不陌生。
几近一米九的身高、修长的四肢,这是许多球迷、体育记者和体育圈内的人提到他时必先强调的“好条件”。而这与生俱来的好条件,继承自前篮球国手的父母。
“我爸妈从我6岁的时候就让我去打羽毛球,我一开始并不喜欢羽毛球,每天都哭着去打,一直到9岁才对羽毛球产生兴趣。”
双亲有心栽培,加上他的天赋,13岁便进入武吉加里尔体育学校就读。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规律,李梓嘉甫入学就遭遇到人生第一难关。
校园霸凌无处不在,就连体育学校也无法幸免。
李梓嘉和同期新生被学长霸凌,后来他决定挺身而出,先向父母反映问题,再由父母向校方投诉,校方亦迅速处理给予参与霸凌的学生禁赛等处罚,让李梓嘉和同学免于霸凌,但事后同学们却选择加入学长的阵营,他被孤立了。
“6人房只剩我一个人睡,没有人愿意跟我同房。那一段时间,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朋友。”
他每个晚上几乎都哭着入睡,他曾想过不如就此放弃回家,但因为不甘心自己的努力就此白费,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十五六岁的时候打出成绩了,朋友也渐渐回来,这真的很现实。”语气中有些提前体会社会真实面貌的淡然,“当时同龄女队的队友看我一个人吃饭,会坐下来陪着我、支持我,我到现在还是很感谢她们。”
体会现实的残酷 意志消沉差一点被淘汰
如果说,在体校里体会的“现实”不过只是入门级别的话,那走进国羽后备队之后,李梓嘉所面对的是比一般行业残酷上百倍的现实。
17岁被选入后备队时,为了更接近梦想,在训练中他告诉自己必须是每个项目的第一名,每日都活在危机感中。
“比如跑步时,我一定要跑赢所有人;一打一的训练,我也一定要赢,而且不能险胜,要碾压式的胜利。不要让别人有机会赢过我。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输。”而体能测试显示,他是继李宗伟之后成绩最好的一个。
2017年,李梓嘉代表马来西亚出战泰国羽毛球大师赛,一连拿下数位种子球员杀入半决赛,战绩彪炳。教练就给意气风发的少年浇了一盆冷水,预言他接下来的比赛会失利,当下的他自是不服气,随后“预言”逐一实现,他才认清成功没有一帆风顺。
随着“看好”的声音越来越大,年轻气盛的李梓嘉也觉得自己爆发在即成名在望。正当他信心满满时,接连不断的一轮游二轮游败绩重挫他的自信,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训练敷衍了事,每日觉得很茫然漫无目标。
“加上当时我在亚锦赛腰部受伤,休息一两个月没有打比赛,许多队友都出赛,剩下我一个人训练。那段时间我慢慢想通: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既然羽总给了我机会、重视我,把我当做李宗伟接班人培养,为什么我不把握这个机会再试试?”
最让他感到心焦如焚的是,他清楚感觉到若他继续消沉,羽总极有可能将资源和机会转移到其他“被看好”的球员身上。
重点球员和一般球员的待遇差在哪儿?像李宗伟那样地位超凡的不提,仅仅从后备队中身处同一起跑线的小将就可见一斑。
一旦被选为重点栽培的对象,教练自然会将七成的注意力独放他一人身上,其余的球员平分余下的三成;每当他有加强某个技巧的需求,只要他提出就会得到满足。
这就是体育竞技的世界,残酷且现实。当你具备价值,你所有的条件都不是条件,可是当你的价值不复存在,待遇也随之改变。
用冠军证明自己的实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长期浸泡在竞争环境的李梓嘉对于风向的转换尤其敏感。
“我有察觉到气氛有细微的变化,感受到羽总也许会认为不该把那么多关注放在我身上,也许我不是他们要找的人。所以我开始紧张。”
在人生的第二个低谷,他再次点燃心中的火焰,恢复常规训练,出战中华台北羽毛球公开赛超级300赛,一举夺下冠军。
“当时夺冠,我真的快哭出来,我觉得这冠军来得正是时候。让我重新认定自己是有能力跟高手们对抗。”
他叹道,其实一切都是自己跟自己的斗争,一定要跨过心里那关,才会更上一层楼。
“到现在,我还没有到达那个我想要成为的‘我’。我希望如果再一次跌倒,我还能站起来。”
最难的其实不是赢球,而是怎么抵抗一次又一次付出却连连吃败绩的沮丧和心灰意冷。
努力有回报 ,期许未来发光发热
李梓嘉也想过自己会不会像那些曾被媒体称为“下一个李宗伟”的前辈们一样,永远只能止步于“被看好”的阶段,最终上位无望黯然离开。明明目标触手能及,却因为机遇、时运,即便有实力也只能望门兴叹的遗憾,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亦会有切身的感受。
相比起后备队中的大多数人,李梓嘉无疑是幸运的,等到了天时地利人和,他的天赋和努力有了回报。
“当时羽总可能意识到前辈要退役,但其他球员的世界排名都在六十多以后,完全没人可以靠近他,一旦他退休基本就后继无人,于是羽总就想给年轻一辈多点机会。”
“我觉得可能是我的时机刚刚好,当时也打出了一点成绩,所以从那时候他们就给我很多很多机会,才有了现在的我,因此我也很感激他们,不想让他们失望。”
虽说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天上只会掉一次馅饼,若没有事先准备和能力,也抓不住这块饼。
若没有李梓嘉每日的辛勤锻炼,不服输的韧劲,及时从消沉里醒悟,马来西亚第一男单也许早就易主。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成功失败、犯错犯蠢,可是也许没有多少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后,还有机会重新再来。
未来可期,希望大马羽坛能迎来“李梓嘉的时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