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驴叫?脱衣晒书?古人还有哪些我们不理解的行为?

如题所述

古人迷惑行为大赏(一):韩愈祭鳄,张籍吃灰,竹林七贤最奇葩

比如割肉相啖的故事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吕氏春秋·当务》中记载: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意思就是齐国有个两个觉得自己超级勇敢的人,由于路上遇到比谁更加勇敢,互相割对方的肉吃,直到两个集体凉透。这种少儿不宜的血腥场面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而且在大街上拿刀割人的恐怖袭击行为也十分丧心病狂。为了一个“勇”字居然命都不要,也是信仰之力了。



这种暴力行为当然是我们不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行为才是实力的体现。

比如郝隆

在魏晋这个奇葩辈出的年代,郝隆也是奇葩中的一大朵。他老人家以博学闻名,满腹诗书。然而在魏晋这个知识分子集体失业或者罢工的年代里,郝隆跟着桓温也没怎么讨到好处,所以他要抗议。他的奇葩行为艺术抗议还不止一次。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然而表达不满并不能给他的前途带来光明,郝隆依然没有活干,所以他选择辞职回家躺着。但是奇葩躺着也是一朵躺着的奇葩,躺着也能够搞行为艺术抗议,这就是“郝隆晒书”的故事。

《世说新语·排调》中提到:“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这个故事很简单,他自己躺着,却说是在晒书,显然是在间接秀自己满腹诗书,然而满腹诗书却只能赋闲躺着,可见无人赏识十分悲伤。

不过悲伤的故事是,行为艺术抗议使得郝隆名留史册,官却还是没有的,只能魏晋风流,不问世事,做一棵小草了。

爱听驴叫

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是爱好奇葩,他喜欢听驴叫。当然他也有写诗作赋下棋这种高端的爱好,但是都比不上听驴叫这一条淳朴自然。

他这个爱好,如果仅限个人听个一辈子,也就是个小众爱好,但是没想到的是,王粲死后,却因为他这个爱好来了一场集体行为艺术。

这个行为艺术是在他的葬礼上。《世说新语》中记载:

意思就是,因为他太爱驴叫了,他的好友兼上司曹丕也来送葬,并和大家表示既然王粲这么爱驴叫,我们一人叫一声送送他吧。于是史上第一大“我们一起学驴叫”行为艺术诞生,当时的场面一定十分令人迷惑,却又承载了友人们最真诚的祭奠和情感。



除了魏晋,其他时代也有迷惑行为,比如据说不太爱洗澡的王安石,确实很不爱洗脚的阴子春,特别爱给别人写挽联的曾国藩,都是个人爱好带来的迷惑行为。至于“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故事,也是我们从小便耳濡目染的迷惑行为大赏之一了。

由此可见,不论时代,迷惑行为都充满了世界,只要遇到的人够多,活得够长,总能与迷惑行为相遇。做出迷惑行为的人可能无比清醒,也可能逻辑混乱,迷惑行为带来的结果也大有不同,不过基本都能让人先费解,再一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30
还有睡瓷枕,头悬梁、锥刺股、用牛粪抹炕。
第2个回答  2020-08-30
大书法家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叫,不惜重金,不远千里,都要去听好听的鹅叫,咱也不知道哪好听,有什么好听的!
第3个回答  2020-08-30
其实我们现代人有好多行为,也是不被人理解,古时候也一样,这只是他们的兴趣爱好而已
第4个回答  2020-08-30
酷刑?这个算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