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马谡同样立下军令状,为什么结局不同?

如题所述

一、关羽违反“军令状”,义释曹操,纯属子虚乌有,本就不该为此负责。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曾提到: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请注意,在舰船被刘备烧了后,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从华容道逃跑。由于道路泥泞不通,又刮着大风,曹操让全体老弱病残拿着干草为骑兵铺路,导致老弱病残被后续人马踩踏,死伤甚众。逃过此劫,曹操非常高兴,大家问他,他说:“刘备没有及时在华容道放火,否则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而刘备也确实是在曹操逃跑之后,不久来这里放了一把没有用的火。

为了彰显刘、关、张三兄弟(特别是关羽)的义气以及诸葛亮“能掐会算”、“军纪严整”的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编排了“关羽义释曹操”的经典桥段。由于写作有实有虚,而且妙笔生动,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关羽刚愎自用、曹操诡诈的性格,这个故事如此之深入人心,以至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关羽是刘备阵营的二号人物,刘、关、张恩如兄弟,白手起家,关羽更是功勋卓著,后来坐镇荆州,独挡一面,假节钺,本身就可以先斩后奏。对于局部小规模作战(华容道追击)的意图落空,不过是联吴破曹大胜的一个小小插曲。在华容道追击时,真正掌握兵权的乃是刘备,诸葛亮实际上无权也不可能在破曹大胜后,依据子虚乌有的“军令状”,直接斩杀关羽。纵然,罗贯中妙笔生花,也不能把玩笑开得过大,何况这还是他老人家最偏爱的蜀汉刘备集团呢?真那样,各位又得讨论关云长的“千古奇冤”了不是?

二、马谡“军令状”疑为虚构,但前线指挥官的他必须为失败的战役负责。

失街亭,有“两违”,涉及八个字非常重要。这八个字,就是“违众拔谡”,“违亮节度”。我们来看出处: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违众拔谡”,是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突击提拔“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参军马谡来担此街亭前线最高指挥官的重任。一直以来,诸葛亮以马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的这种“深加器异”,其实有着浓浓的培养军事接班人的意味在内。“违众拔谡”是诸葛亮的主动所为,很难或者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是马谡主动申请军令状。这一点不能因为诸葛亮有“贤相”之名,就加以否定。战后,诸葛亮主动上书,“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这不完全是谦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不相同,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而马谡不是。
第2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身份地位不一样,诸葛亮只有处理马谡的资格而没有处理关羽的资格。
第3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关羽在蜀汉地位高,因此没有办法军法处置,而马谡只是谋士,因此必须处置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