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嫁妆和聘礼的规矩

如题所述

古代的嫁妆和聘礼的规矩。这个好像不太清楚,但是据我所知,在古代呀得根据家庭的情况,如果家里是官宦子女的话,嫁妆和聘礼都非常的多,如果家里一贫如洗的话,几乎就是嫁妆聘礼都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婚姻过程是指结婚时的具体实施阶段。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使人纳其采择之意。《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问名的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若女方同意,则授礼;男家即通过占卜测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物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过程之一。
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现在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剖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此即后世交杯酒的源起。这一过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古代富家子女结婚,一般都严格遵循六礼的步骤,而普通人家结婚则大多从简。齐鲁之地是古代的文明礼仪之邦,但也并不拘泥于六礼。齐俗不亲迎--现在山东临朐一带还是如此,。《诗经.齐风.著》篇谓: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中所谓的“著”,指大门与屏之间的空地;庭,则指门内、堂前之地;堂,则为室前之厅。结婚时,男子只等在这三个地方,正说明了齐俗不亲迎的婚俗。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个别婚姻还会有第五个步骤,即退亲
第2个回答  2020-10-17
彩礼:彩礼是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所以,彩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

嫁妆: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其本意在于娘家希望为出嫁的女儿备齐所需,以防新娘在夫家过得不好以致于看人脸色。所以,嫁妆是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属于新娘的个人财产,男方无权动用新娘的嫁妆。

彩礼与嫁妆一般是成正比的,即彩礼越多,嫁妆也越多。也有一些父母,会干脆把彩礼全部放进女儿嫁妆里并倒贴一部分以缓解婚后女儿女婿的经济压力。具体的还是要看地方习俗。

1、送彩礼的讲究:

①送彩礼的时间,一般都是在订婚时送上,并且要双方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这也没有很强制,只要是在婚前就行。

②送彩礼也就是送聘礼。直接拿钱出来是不合适的,一般都会搭配起来一起送。如:猪肉一刀、鸡两只、三金首饰再加上彩礼礼金。前面提的,可以根据你们当地的结婚风俗来搭配。

③喜事不沾“4”,彩礼礼金也是如此,送的数额中不能出“4“”,最好的是一些吉利的数字如:二万一千八、六万八等等,这方面根据男方家庭情况来定。

2、送嫁妆的讲究:

①如果是在婚前派送嫁妆,女方应该跟直系的男童前往到夫家,将这些嫁妆送到夫家去即可。

②一般嫁妆要系上红色的绸布,送嫁妆的车辆也应该系上红绸布,以表示结婚吉日庆典。

③嫁妆一般包括衣物、一床红被子、家电家具即可,不应该配送床、时钟这些东西。

④在我国双数是吉祥的数字,应该在配送嫁妆的时候,跟随的人员应该为双人,婚车也应该为双辆。
第3个回答  2020-10-17
嗯,其实古代嫁妆和聘礼的话确实是有规矩的,这个家长和聘礼了,都是在那个结婚之前的话,都已经是商量好的,然后再结婚那天拿过去
第4个回答  2020-10-17
古代嫁妆和聘礼的规矩,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嫁妆是女方给他们家女儿的陪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