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筋计算公式?

如题所述

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

1、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2、外包宽度=b-2c+2d;

3、外包长度=h-2c+2d;

4、b×h=构件横截面宽×高;

5、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6、d——箍筋直径。

计算实例

例一: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解:外包宽度= b-2c+2d

=250-2×25+2×6=212(mm)

外包长度=h-2c+2d

=500-2×25+2×6=462(mm)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

=2*(212+462)+110=1458(mm)

≈1460(mm)(抗震箍)

例二:抗震结构中箍筋长度的计算:设某框架梁截面尺寸bXh,保护层厚度c,箍筋直径d,钢筋按外皮计算,弯钩为135°,那么

箍筋长度=(b-2c+2d)*2+(h-2c+2d)*2+(1.9d+max(10d,75mm))*2

(b-2c+2d)*2和(h-2c+2d)*2不难理解,读者只要画出草图就可以分析出来,箍筋计算的关键是弯钩及弯钩平直段应该取多长才合适的问题。

在本式中,1.9d*2为箍筋的两个弯钩因为弯曲135°而产生的弧度增加值,因为我这里没有图片,就不再赘述。

max(10d,75mm)的由来,砼结构验收规范规定,抗震结构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且最低不小于75mm。

如果箍筋按照中心线计算的话,公式为

箍筋长度=(b-2c+d)*2+(h-2c+d)*2+(1.9d+max(10d,75mm))*2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分析下这两个公式的不同以及原因

更正:平直段应是两段

箍筋长度=(b-2c-d)*2+(h-2c-d)*2+(1.9d+10d)*2

箍筋的肢数是看梁同一截面内在高度方向箍筋的根数

小截面梁因宽度较小,相应产生的梁内剪力较小,采用单肢箍即可,类似于一个S钩。

像一般的单个封闭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两根钢筋,属于双肢箍。

再如,截面宽较大的同一截面采用两个封闭箍并相互错开高度方向就有四根钢筋,属于四肢箍。


扩展资料

箍筋: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蜚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A8-1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 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2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两肢箍。

参考资料:箍筋的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05
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6d(规范是以最外层钢筋外皮的保护层作为保护层的,三个直角减6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