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最近拜读夏目漱石先生的《心》,感慨颇多。文中那种细细的纠结、痛苦,让很多平凡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对夏目漱石先生的映象停留在“一个浪漫的男人”上,因为他的那句“今晚月色很美”,因为他的“爱情三部曲”。而通过《心》,又看到了一个内心丰富细腻的人,准确地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用网友的话说,请把安在我家的摄像头拆掉!先生是看似平凡且幸福地活着的人,但是他的内心藏了不为人知的巨大痛苦。而在平凡的世界中,又有无数个“先生”。

善良却不足够善良,自私却不足够自私,人性中这样的矛盾造成了数不清的悲剧和遗憾。“矛盾”这个词,贯穿了文章的始终。

先生和K同时爱上了房东小姐,先生敬佩K的意志力,却也因为K而产生危机感,于是背地里用计得到了小姐,也将K逼上了绝路。故事讲到这里,先生成了坏人。K死后,先生被愧疚感所折磨,每年都去祭拜,最终因深重的负罪感二选择自杀。故事讲到这里,先生成了可以被原谅的人。

得知K死了,先生最先担心的是小姐和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拿着K的信,最担心的是信上会排列着使自己在夫人和小姐面前难堪的句子,害怕K会通过这封信让小姐和夫人轻蔑自己。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对先生讨厌极了,先生是个经历了痛苦与落寞的知识分子,但是至少是一个知识分子,先生该知道仁义、节操,知道良心、底线。

K信仰真宗,日本真宗禁止结婚,对女姓产生性幻觉就是在亵渎真宗。K笃信自己的信仰,并为自己的虔诚而自豪,爱上小姐本就违背了他的信仰,让他苦恼。作为K的知己,先生最清楚K是个饱受封建传统思想束缚的年轻人,因为宗教信仰而崇尚节制的K如今想去追求真爱,这是多么不易,然而先生却数次用“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混蛋”去封住K求爱的口,这是在用刀子捅K精神上最为脆弱的地方。

然而我却无法真正讨厌先生,他也曾被信任的人伤害,经历过家族的衰败,在社会的洪流中跌跌撞撞,一度头破血流。这就好比一个人告诉我,有个男人家暴,告诉我这个男人是被自己的父亲从小打到大的,我就没办法去彻底讨厌这个男人是同样的道理。

在《心》里面,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感到自己罪孽深重。这种负罪感迫使我每月去给K扫墓,迫使我细心照顾我岳母,不敢怠慢妻子。这种感受甚至使我甘愿受路人鞭笞。漫长的痛苦煎使我觉得与其让他人鞭笞还不如自己鞭笞自己。如今我又感到自己鞭笞自己还不如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阿米尔,先生和阿米尔有相似之处,都是可怜又可恨的人。他们并非不想做个“残忍”的人,只是负罪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做“残忍”的人。先生是个“本想走正直之路却失足的蠢货”,曾经的伤害让他不敢再面对“失去小姐”这样的结局,但是对于K的恩和罪也让他用一生的时间去平衡和消化。

他自私自利,却又心怀良知;他避世消极,却又有所坚持;他骄傲自我,却又温和谦恭;他痛苦绝望,却又真挚坦诚。对于先生的评判,有罪其实并不让人为难,有罪且有因才是让人为难的地方。

《心》这本书是小说,却又不太像小说,里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分析让读者逐渐接近先生内心最为黑暗,同时也最为柔软的部分,他所犯的“罪”让他终了一生去还。

从小说本身的内容来看,K和先生的结局都是悲剧,K居住在寺庙里,诵读经书,长期苦修,落得一身贫病交加,精神境界却没有明显精进。后来遇到小姐,崇尚节制的K居然对男女情爱有了欲望。在先生三番五次的暗示下,K被伦理道德和内心欲望之间的矛盾击垮,放弃了这个对他从不友好的世界。K这个角色的命运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他的一生并非是失意青年落魄而死的故事,而是深受封建家庭环境和宗教信仰束缚的青年人决意与家长制决裂,却在精神探索之路上泥足深陷的故事。坦白说,K不是被先生“杀”死的,他完完全全是自杀的,被自己的极端的自我中心倾向所杀被长久的精神负担所杀,也是践行个人的一次失败。

那么,先生的死呢?书中,先生不止一次的用“坚强”、“伟大”、“果决”这样的词语来形容K,先生打心底敬佩、认可K的精神。先生认为自己该死,表面上看是认为K不该死,深层意思是认为K的精神不该死,先生放弃生命,不仅是在偿还K,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于K的精神的殉死。

先生有多么认可K矢志求道的精神,就有多么认为自己是个该死的人。联系先生的生平,他被人所伤害,有追求完全个人主义观念的动机;他精通西学,有追求个人主义的能力。

一个本应该将个人主义贯彻到底、承认人生而平等、人有自私的权利的人,为什么会因为他人的死自杀呢?这就是他身上、以及当时的日本社会中的矛盾所在了,也是我认为最为接近这本书主题的地方:在接纳西方社会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同时,以先生为代表的日本人受到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他们重耻,而扼杀伟大精神这种行为是极大的耻辱。

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撰写的《菊与刀》提到,日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耻感文化”,无论从社会等级、家族身份层面,还是对于孩子的文化教育层面,大和民族都在彻底贯彻耻感文化。

他还说过,“现代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行为就是自杀。根据他们的信条,自杀若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名,恢复名誉。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自我伤害不过是对绝望境遇的一种自暴自弃的屈服,但在崇拜自杀的日本人看来,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

所以说先生和K的死俱是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和日本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的结果,这本书的伟大之处,看似关于人性,实则关于时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