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长,稳步提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读黄厚江“能力训练课”有感

        2019年的新春,洋溢着浓浓的年的味道,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味道》在这春寒料峭时节,亦在我心中留下了许多馨香。窗外,迎春花即将吐蕊,我也细梳理梳理我的阅读感受,以便在新的一年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能力训练课,是以某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某一写作能力的训练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紧扣某一能力点展开的一种课型。回顾我以前的作文教学课,我和学生似乎都是雾里摸索,太过茫然。随意性强,实效性差。而今,望着名家的背影,我们应该转变思想,创新课型,给学生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

        一、读写融合,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

        平日的作文课,我总有种硬着头皮去上的感觉,也总有种勉强学生的感觉。费尽心思点拨,学生一脸懵懂,看着时间不停催促,学生疲于应付。这种情况,用王崧舟的话就是“言说冲动的冷却、言说兴趣的冬眠、言说欲求的屏蔽”。而作文教学的奥秘或许不在于“要学生写”,而在于激发他们的生命激情,触动他们的生命灵感,点燃每个生命的言说欲求。

      黄老师的《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一课就把阅读和写作做到了巧妙融合。该课围绕《雪地贺卡》的阅读而展开,黄老师十分讲究地选择了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创写点。例如:雪人身上的贺卡是谁写的呢?写了什么?“我”要不要回贺卡呢?怎么回?教师在这些点上有意引导,就会逐渐养成写作的自觉,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内化为写作能力和素养。该课也启发我们从优秀的阅读篇目入手,把写作变得像讲故事般生动,让学生在优秀的文本中浸濡,让学生仿佛穿行在杂花生树满面奇异的丛林中,走出来皆是一身芬芳。

        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作文教学不能不注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训练,并且坚持将方法渗透在训练过程之中。

        黄老师的《材料的理解和叙述》就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节课以著名的小提琴手斯皮尔在地铁站演奏,众人漠视的材料为写作“种子”,共设计了七次训练内容,这些层次的训练,螺旋式地推进,学习要求也不断变化不断提升。这节课中,黄老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矛盾碰撞中深入理解材料,学会紧扣自己的观点叙述材料。这样高效的作文训练让我感受到了自身课堂的巨大差距。这种感受就如《秋水》中所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们应该像黄老师这样给学生以颇有实效的指导。比如环境渲染、首尾呼应、人物描写、贴切比喻……或许我们都可以拿来做做文章,只不过也应像黄老师一样构思精巧,在训练中寻求生长性。

      三、启迪智慧,引导学生自致其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走过黄老师的数节课,我发现黄老师每节课都善于精心设问、激发点化,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共生共长。

      例如:黄老师《格言的改造和思想的提炼》一课就相当精彩。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上课伊始,黄老师让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之后用你的格言证明你的观点,继而改造加工格言,最后把故事变成格言。每一个环节黄老师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智慧,每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之花都能尽情绽放。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水尽管不同,但在黄老师这轮皓月的引领下,水中折射出千差万别且瑰丽无比的倒影。是啊,这样的作文课才是真正的作文课,作文课本身就应该是孩子们的舞台,不是吗?

      帕克·帕尔认为,教与学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共生共长的关系。读黄厚江老师的书,尽管所举课例多为高中教学课例,读起来感觉较初中教学更高深一些,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借鉴的。2019年,愿我、我的同行者、我的学生、我的课堂都能呈现盎然生机,我们共生共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