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作文500字,谢谢

一定要500字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祖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积极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检查出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对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邓小平爷爷提到邓稼先,说:“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为他骄傲!”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第2个回答  2020-02-10
钱三强于 1913 年 10 月 16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 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 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 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 于 1940 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 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不久与同一学科, 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 夫妻二人携手共进, 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并称赞 “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 1948 年的夏天, 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 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 1949 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 5 万美元, 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 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 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 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 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 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 所长, 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 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 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 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 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 邓稼先等优秀人才, 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 充当领军人物, 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 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 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 总设计师, 他精心设计, 严把质量关, 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 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 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 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 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研制质量, 加快了研制速度。 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 培养了人才, 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 精力不济, 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 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 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 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 年 6 月 28 日, 钱三强因病逝世, 享年 79 岁。 这年国庆前夕,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 515 克纯金铸成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第3个回答  2019-03-29
LV.8 2019-03-03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祖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积极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检查出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对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邓小平爷爷提到邓稼先,说:“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为他骄傲!”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第4个回答  2019-03-03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而作出的英明决断。当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从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军备竞赛激烈展开;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同蒋介石卖国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面对这样的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然而,新中国并没有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历史注定了新中国的尖端科技事业只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大批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使曾经饱受欺凌的中国人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两弹一星”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