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父母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7

安全感是孩子在成长中建立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的孩子存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方法/步骤

    和谐的家庭气氛,充分地亲情陪伴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拥有一个健安康快乐 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

    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在孩子身边的陪伴质量,建立与孩子稳固地心理链接,用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亲子模式。

    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所以要允许孩子适当的哭泣,并及时给与安慰。

    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也可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传授孩子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终身受益。

    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类父母一定是很有智慧的。他们深知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帮助。

    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挫折时,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

    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锻炼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家长在家中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宽容、忍耐、客观平和的心态。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不应以“妨碍学业”,不让他去交往,更不要把孩子的同伴粗暴地赶走。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交,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表达、书信通讯、运动旅游等途径,并培养诚信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

第2个回答  2017-03-23
一、表现特征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心理学家霍妮在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砂小可怜”的感觉。 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伯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伯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的事。据天津少工委对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从以上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 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二、治疗方法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人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第3个回答  2018-04-27
帮助孩子建议安全感的方法
1.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哭。哭是孩子寻求帮助与关注的方式,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尽可能第一时间来到孩子的身边。如果孩子长时间哭却没有大人回应,那传递给他的信息可能演变成“我是被忽略的”、“没有人可以帮助我”等。
2.常做婴幼儿抚触。抚触不仅能促进身体的发育,同时也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可能会出现“皮肤饥饿症”,这也是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一个表现。
3.减少不安全分离。比如突然把孩子交给别人或者妈妈很少陪伴孩子,甚至是突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让孩子觉得焦虑。妈妈要经常陪伴孩子外,在面对生人或是陌生环境,可以用事先告知的方式,比如”这个阿姨是妈妈的朋友,可以让她抱抱你吗?”或者“妈妈现在要带孩子去商场,里面有很多东西,也有很多人。孩子要做好准备哦。”,减少可能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
4.正确面对孩子的怕。大人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怕什么,学会要如何面对孩子的怕。只有找出让孩子不安的原因,才能去帮助孩子合理解除害怕的“症结”。
5.良好的亲子关系。经常与孩子互动,不管是新生儿还是不断长大的孩子,他们都喜欢大人的笑脸以及亲切的话语。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建立在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上,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不安全感。
6.游戏、故事和儿歌。这些都是与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能传递给孩子正性能量的载体。
在陌生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方法
1.容许孩子的沉默和哭泣。请不要说“不哭不哭,没事儿”,请不要催促“快去啊,怕什么”,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羞愧。请您蹲下来,抱着他,陪着他,等待他情绪舒缓。
2.避免母子分离。尤其三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不明白妈妈和自己分开一个月会回来,妈妈依然爱自己的道理,他会认为是被妈妈抛弃了。和孩子正面告别。当你需要离开孩子时,一定要和孩子说再见,并且说明妈妈去哪里,需要多长时间回来。长期下来,他们会明白,妈妈每天都会回来,妈妈是爱自己的。
3.不要以“不爱”来吓唬孩子。有些父母在处理孩子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会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