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校园突发事件

如题所述

1、事前教育
即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素质还有待发展。这一时期,学生易出现粗心马虎、急躁等心理现象,同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够准确、深刻,所以不时有关于学生的突发事件见之于报端。每个人都不希望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事故的发生与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程度,对事故严重性的认识有关,如电伤、中暑、骨折与脱臼等,平时的教育学生能了解相关知识,及危害程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故前教育还可让学生了解各种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学生能自如应对突发事件,使其在当事中处于有利的“社会行为反应”。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突发事件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因而事故发生前的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特点,事前教育形式多种多样。采用“班级应急预案”的形式有多种,如通过定期召开班会,讨论,黑板报,讲解等形式。
“班级应急预案”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几项:
①了解突发事件的大致类型,灾难的种类和程度;
②做好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思想准备;
③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序,和简单的自救方法;
④牢记学校、老师、医务室、办公室、门卫等的常见联系方式。当然,学生,班级,学校是密不可分的,“班级应急预案”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所以,学校都应有一套全方位的应急预案和完整的值班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应急事件的处理措施,相关人员的责任,记录登记制度,信息交流和反馈形式等。另外,“班级应急预案”的实施还需要学校提供时间上的支持。
2、事时教育
即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教育。首先教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应变能力。了解所发生的情况、危害程度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如何应付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灾难,事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措施,自救知识以及最佳的疏散方案等。
3、事后教育
事故发生后的教育。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校发生了安全事故,肯定很快就会传到社会上去,靠堵是行不通的,主要任务应做好学生及家属的思想稳定工作,对有关成员的沟通以及向有关领导的汇报等内容。剪断突发事件的“链式”行为反应,避免事件的扩大,保证班级以及整个学校教学程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6
校园突发公共事件

是指学校或学校周边地区突然发生的,并对师生生命健康、教育教学秩序或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公共事件,包括违规办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国家教育考试、网络和信息安全、学校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的原则

成立教育部和各地、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全面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形成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以快制快。

通过有效的防范,力争不发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应遵循属地化原则,由当地教育工作部门(一般为省级,下同)统一指挥,并即时报告教育部和当地省级党委、政府;事发地(市、县、区)教育部门、高校启动应急预案(不能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

党委“一把手”是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人” 。重大事件教育部门要报请省级党委、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特大事件省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要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协调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

3.预防为本,及时控制

从法规上、制度上、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各种预防措施。

坚持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基层,就地解决、不扩展,一旦发展,也要尽可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社会治安秩序失控和混乱。

4.系统联动,加强保障

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

有些突发事件的处置要立即报请公安、卫生部门帮助、支持和协助,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

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

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救治;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的工作原则,坚持安抚情绪和教育疏导为主,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对于坚持错误、不听劝阻的,要善抓时机,果断“掐头”。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
1、自然灾害的处理与建议

包括地震、火灾、台风、暴雨、洪水等人力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

预防之道 (1)落实校园硬件设施检查制度,随时维修更新,让天灾的硬件损害降至最低。 (2)要有安全、堪用的安全设备,如灭火器、缓降梯、安全网……等,并须随时检查、维修、更新。

(3)每年定期举行严谨、务实的防空、震灾、消防等演习。 (4)学生集会场所要有足够的逃生门和周详的疏散计划。

案例:四川安县桑枣中学防震教育。

就在距离他们仅数十里的北川,多数学校的学生伤亡惨重。这所学校因此被网友称为“震后最牛中学”。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毫无愧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

但是只有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知道,这地震后无一人伤亡的背后是怎样的付出。在那个学校,随处可以看到关于校园安全的标语,比如“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这个学校的升学率统计表以及他们引为骄傲的学生照片,和它们并列的是校园安全机构职责分工图。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能看见安全疏散的指示箭头。校长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一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

他们会不定期地进行紧急疏散演习,最后让学生们达到了条件反射般的熟练。即使在地震真正发生的那一刻,老师对记者讲述,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在地震发生时甚至还在兴奋说又在演习啦,因为这一切对他们是那么的平常,那么自然。

灾害处理 (1)立即排除障碍,以急救为先。

(2)维持秩序,指导学生作适当的疏散。

(3)依照事先演练准则,作必要的人力与资源动员。

(4)必要时,可向校外相关单位请求协助。

注意事项:(1)确保教师特别是学生的人身安全。

(2)严禁组织学生参加灭火、抗洪及其他抢救工作。

(3)事故发生后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抢救,边报警;先救人,后救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09
谈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基础及教育策略
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对一所学而言,任何一次的突发事件发生都是学校生存的一次危机。因而如何应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更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个案的启示
2006年9月18日凌晨4点,我校高二(11)班一男生在睡梦中不慎从上铺掉到地板上,导致脑部受伤,极度晕迷状态。当时同寝室的同学发现后立即跑去报告寝室管理员,并及时通知班主任,寝室管理员和班主任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寝室,在等待120的同时进行正确的救护,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像类似突发事件在学校时有发生,试想该事件发生后,如果寝室同学慌了神,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更或者寝室同学不闻不问,不当回事、漠不关心,那肯定会酿成更大的悲剧。突发事件直接作用于学生,作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的灾害程度。而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行为反应必以心理反应为基础,而心理反应与中学生对事故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这些知识来源于平时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我们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行为反应进行了解,有必要掌握一些突发事件的教育方法。本文将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2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基础
学校的突发事件包括恶性事故(如建筑物倒塌、物体下落、运动意外、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闹事、自杀等等)、急病、失窃、火灾、爆炸、学生斗殴、食物中毒、烫(烧)伤、中暑、骨折与脱臼、出血等,种类多种多样,各类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危害的方式,后果各不相同,加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时间、空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各学生之间心理的差异性导致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行为反应存在着差异。
首先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行为反应,直接的结果是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可能因为某种因素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其次,学生在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必然反射或影响与此有关的成员,如自己的父母以及周围的同学,他们在对事故的发生肯定会出现一定行为反应。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因此学生的突发事件是一种“链式”行为反应。可以肯定地说突发事件发生越频繁、灾害程度越大,其“链式”影响将越大。学校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切断突发事件这根“链头”。
作为学生个体突发事件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行为反应以心理反应为基础,因此面对突发事件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具有一种相关关系,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在紧急状态下(火灾爆炸),人们迅速作出判断,使机体各部分动员起来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3突发事件教育
突发事件教育的目的是为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灾害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发生了的突发事件“链式”行为反应尽可能不要延伸。因而突发事件教育可分为事前教育、事时教育、和事后教育。而事前教育是突发事件教育的重点。
3.1事前教育
即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认识能力、心理素质还有待发展。这一时期,学生易出现粗心马虎、急躁等心理现象,同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够准确、深刻,所以不时有关于学生的突发事件见之于报端。每个人都不希望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事故的发生与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程度,对事故严重性的认识有关,如电伤、中暑、骨折与脱臼等,平时的教育学生能了解相关知识,及危害程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故前教育还可让学生了解各种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学生能自如应对突发事件(如在本文开头的个案中,学生就处于比较理智的行为,这肯定与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使其在当事中处于有利的“社会行为反应”。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突发事件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因而事故发生前的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特点,事前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如我校采用“班级应急预案”的方法,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学校领导在大会上也时时讲安全,特别强调安全,而这些安全意识要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且提高安全意识就需要作为一线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去做了。作为班主任我在工作中采取“班级应急预案”就是一种好方法。由于突发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学生根本不存在实践前提,因而无经验可谈。出现了突发事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这就决定要加大学生对这一“事物”的预知、感觉,利用“班级应急预案”这种形式可影响的因素来让学生感受未知事物和处理类似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一种“ 亚实践过程”。有了“班级应急预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步骤,使得“心中有一盘棋,手中有一秆称”,如真的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另外,“班级应急预案”可以让学养成严谨的习惯,对人,对事,对己都有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作风,让学生学会做人,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事时时适应的、社会的行为反应。
采用“班级应急预案”的形式有多种,如通过定期召开班会 ,讨论,黑板报,讲解等形式。
“班级应急预案”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几项:①了解突发事件的大致类型,灾难的种类和程度;②做好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思想准备;③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序,和简单的自救方法;④牢记学校、老师、医务室、办公室、门卫等的常见联系方式。当然,学生,班级,学校是密不可分的,“班级应急预案”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所以,学校都应有一套全方位的应急预案和完整的值班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应急事件的处理措施,相关人员的责任,记录登记制度,信息交流和反馈形式等。另外,“班级应急预案”的实施还需要学校提供时间上的支持。如我校每周二下午都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这实际上是给班级建立应急预案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3.2事时教育
即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教育。首先教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应变能力。了解所发生的情况、危害程度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如何应付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灾难,事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措施,自救知识以及最佳的疏散方案等。
3.3事后教育
事故发生后的教育。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校发生了安全事故,肯定很快就会传到社会上去,靠堵是行不通的,主要任务应做好学生及家属的思想稳定工作,对有关成员的沟通以及向有关领导的汇报等内容。剪断突发事件的“链式”行为反应,避免事件的扩大,保证班级以及整个学校教学程序。
4结束语
“安全工作无小事,要时时讲,事事讲”这是我校校长经常在大会上的一句口头禅。的确,在关注生命的时代,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安全教育应是头等大事,这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而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未雨绸缪,尽量使突发事件不发生或少发生,使发生了的突发事件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