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的箍筋是怎么计算的?

如题所述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

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梁支座处的箍筋一般从梁边(或墙边)50mm处开始设置。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as范围内应设置不少于两道的箍筋,当梁与混凝土梁或柱整体连接时,支座内可不设置箍筋。

矩形箍计算公式: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式中:

——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外包宽度=b-2c;

——外包长度=h-2c;

——b×h=构件横截面宽×高;

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小截面梁因宽度较小,相应产生的梁内剪力较小,采用单肢箍即可,类似于一个S钩。像一般的单个封闭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两根钢筋,属于双肢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箍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