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来龙去脉?

如题所述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关于“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上日下月为易,金鸟,大日,生命,蜥蜴变化为易,化繁就简则为易,《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交易和变易。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简易,变易,不易。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第二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关于“经”字的解释: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2、“经”字的词义解释: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