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潮州治理才八个月的时间,为什么潮州的江山却能改姓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中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阳山县令、河南县令、法曹参军、尚书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行军司马、潮州刺史、袁州刺史、刑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苏轼并称“韩苏”,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有双重人格,他的命运曲折不定。但无论怎样,韩愈不务虚,是个干实事的好官。

韩愈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走上政治道路,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韩愈一生中先后被贬到外地任官多次,仅到岭南广东就有两次。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看到百姓生活疾苦,便向朝廷上书,但遭到小人的陷害,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省)县令。这年底,韩愈冒着严寒,赶往遥远而贫穷的岭南。 面对阳山的荒芜景象,韩愈不禁长叹一声:“阳山真是天下最穷的地方!”

但他没有消沉,而是深入民间,帮助百姓解决生活困难;来到田间地头,参加山民的耕作和鱼猎活动,给百姓干实事。

他发现此地的耕作方式与中原大不相同,农人挥动笨重的锄头开垦着松软的沙地,很吃力,效率低。韩愈就画了图,让铁匠照着图样打造了一把专门用来翻沙的农具。农人们使用后,都说翻地快,重量轻,用起来不累人,挺好。

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奔走相告,说阳山来了个好官,同时大家纷纷打造这种工具,快速推广。一时间炉火熊熊,铁匠铺生意也被激活了。

韩愈还发现,这里不但经济落后,饮食也不科学——老百姓一日三餐都是将农作物的根茎煮了吃,这样既不利于消化又容易患肠胃病。韩愈就把中原人的饮食方式介绍给当地人,大家很乐意接受,从而改变了落后的饮食习惯。

百姓们感激韩愈,非常拥戴他。韩愈初到时水土有些不服,这可急坏了阳山人民,人们几乎把偏方全拿来了,纷纷为他抓药治病。

由于韩愈经常实施些惠民政策,深受百姓敬爱,有些人家生了孩子,就以他的姓或字为名。

韩愈还在阳山传播中原文化,如在牧民山创办书院,处理完自己的工作后亲自教导学生。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他的门下,吟诗论道。而韩愈自己所写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也都很可观。今天我们从书本上依然能看到他的很多优秀诗文。

书院有个学生很聪颖,但读起书来相当马虎,不求了解文意。为培养这个人才,韩愈带他去连江钓鱼,讲解读书的方法。后来此人考中进士,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为了纪念韩愈,便在他钓鱼育人的地方筑起亭台,取名“钓鱼台”。

由于韩愈的到来,阳山曾一度改名为韩邑,湟川改名为韩水,牧民山改名为贤令山。直到今天,这里还有望韩桥、望韩门、尊韩堂等,赞美韩愈的政绩与德行。一直到清代,还有人写诗怀念他:“阳山终不穷!天下知韩公。至今贤令山,何人继高风?”

韩愈在阳山只生活1年多,却跨了3个年头。在这里,老百姓拥护他,他心情很愉快;但有一样总是让他不爽,就是水土不服,所以他想调走。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派使者去凤翔恭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的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坚决上表《论佛骨表》,说佛是不可信的,要求将佛骨丢弃在水火之中以了断天下人的疑惑。

宪宗看完之后非常生气,要用酷刑处死韩愈。幸好宰相裴度等人极力为他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16年后,韩愈再次长途跋涉来到岭南。

韩愈任潮州刺史其实也只有8个月。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被远贬而消沉,而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爱民之心,在潮州传播中原地区先进、发达的农业文明,选拔潮州的优秀人才加以任用。

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学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抗击洪水灌溉田地。

千余年来,潮州拥有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特别富有传奇色彩的是祭鳄鱼。当时韩江上有鳄鱼出现,伤害百姓与家畜,危害很大。

韩愈在韩江边摆开了阵势,一阵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之后,投进了猪羊。然后,穿戴讲究的韩愈,头顶苍天,脚踏大地,面对着滔滔江水,严肃地念起了他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不朽文章《祭鳄鱼文》。传说鳄鱼就此迁走了。

潮州的人民为感念韩愈,当地的江山都姓了韩: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等。

可见在韩愈的身上被贬不可怕,不为民办事那才是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编著者语:纪念和感戴韩愈,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民心所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首先韩愈必须是有群众基础的;假如没有群众基础,没有人民的代代传颂,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至潮州,任潮州刺史。他在潮州为官不过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却让此地的山山水水都随了韩姓,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韩愈在潮州的这八个月里,从始至终都在勤勤恳恳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一心一意地造福潮州、造福人民,不久便使这偏远的蛮荒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化底蕴深厚的人间天堂。

“爱民如子,敬民如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韩愈的座右铭,他是这么说的,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因此,潮州百姓永远地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这是一份珍贵的、永远的纪念。

说到韩愈,我不禁想到了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

苏轼和韩愈一样,一生浮浮沉沉,屡遭贬谪,命运格外坎坷。但是无论他被贬黄州、颍州、密州、惠州,还是最后的儋州,每到一处他都是勤于政事,造福百姓。即使是在他辞世前几年风烛残年的岁月里,他也是竭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建设儋州,为那里的人民谋福祉。

在儋州时,距离他辞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但即使是在 健康 每况愈下、痛失爱妻幼子的情况下,他仍然在坚持为人民服务,把儋州这个原本落后原始的蛮荒之地,硬是建设成为了一个富庶、美丽、文明、尊师重教、文化学术气息浓郁的文明新城,这份强烈的使命感和 社会 责任感,又曾让多少人汗颜!

潮州的江山因为韩愈而改了姓氏,杭州也因为苏轼而留下了他的名姓——如果没有他指挥修建的“苏”堤杜绝了水患,就不会有后来安宁繁荣的杭州,也不会有美丽的西湖和三泉映月……

在文学上,苏轼、韩愈同为闻名中外的“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他们又都是千古颂扬、倍受爱戴的人民的“公仆”。

他们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将永远在中国的 历史 上焕发着光彩……

以前潮汕有条江叫恶溪,溪里有很多大鳄鱼,韩愈左迁到潮汕后写了《祭鳄鱼文》,据说鳄鱼听后就乖乖跑了,此后潮汕民众改称此江为韩江。

除这种传说性质很强的事外,韩愈还干了很多实事。

1.振文风

据《潮州府志》载韩愈“以谏迎佛骨谪潮州刺史,首置乡校,延赵德为师,捐俸百千为举本,收其赢余给学生厨馔费。自是潮笃于文行”。不仅办学校还捐款帮助办学让学生吃的好,自从潮汕文风大振。

2.改民风

当时潮汕地区流行掳人为奴,韩愈则在潮汕释放奴仆,禁止此恶习。据唐人皇甫湜所做的《韩文公神道碑》记载:韩愈对“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未相计值,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会”。

3.兴农本

大文豪韩愈在潮汕写了诸多祭文,如《祭大湖神文》、《又祭大湖神文》、《祭城隍文》、《祭界石神文》、《祭止雨文》、《祭鳄鱼文》。这些祭文都和水有关,除祭神求风调雨顺外,韩愈还在潮汕兴建水利,留下了很多利民过程。

正因韩愈的这些功绩,潮汕人把韩愈奉为城隍祭祀千年,如潮汕有韩文公庙,苏轼就曾写过《潮州韩文公庙碑》,也就是说在民众眼中韩愈应该是神灵,祭祀千年不绝。

但在佛教一直有韩愈下地狱的传说,还有一些佛教人士热衷论证韩文公老了信佛。在道教韩愈是韩湘子的长辈。

很平常的事,就是当时潮州地区是边疆,各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人也没见过什么世面,突然空降一位大领导,自然就当神一样了!就像潮州现在一样,城里盖了几座公厕还要登报吹牛逼一下。



在潮州,人们提起韩愈,往往不直呼其名,而尊其为韩文公。哪怕是乡村里的布衣,都知道韩文公是何其人也——准确来说是何其神也。

也是湘桥区磷溪镇下辖的美堤村、仙美村、古堤村、后洋堤村、内坑村等八个村庄,在每年九月九日轮流祭拜韩愈。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并搭建戏棚请来潮剧团演出助兴,在外工作的村民都赶回村里参加祭典。

在祭拜仪式中,村里的老人主持,老人们身着唐装,整齐有序地向韩文公画像行礼。随后,戏台上的演员按照习俗身着戏服走下台来,向韩文公的画像行礼。

在潮州,从城市到乡村,韩愈不仅仅是文学世界里的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仅是一个 历史 人物,也被神化。

潮汕人常常将品格高尚、功劳突出的人神化,在庙宇里供奉起来,世代虔诚朝拜。潮州文化学者陈汉初先生认为,“潮汕人的尊神、祭神风俗是颇有特色的。潮人大体上都神化自然、天象,神化祖先、先贤、民族英雄、帝王和忠臣,并把他们当成神来顶礼膜拜……但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迷信而一了了之,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来分析和对待。”

潮州韩文公祠

但在多神的信仰体系中,韩愈的地位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城乡间许多地方可见韩文公祠。而对韩愈最隆重的纪念则是,当地人直接把当地最重要的江河和山改为“韩江”和“韩山”,潮州人称之为“江山改姓”。

而且对韩愈的祭拜已经不仅是单纯的纪念了,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神灵,祈求得到他的护佑。而这种从尊敬几年到祭祀、神化的变迁,发生在宋代。

北宋神宗和南宋宁宗先后追封韩愈为“昌黎伯”“昌黎公”,配享孔庙,等级大大提升。潮州当地的官宦乡绅也建立祠庙颂扬和祭祀韩愈,就这样,韩愈在潮州有了从人到神的转化。

苏东坡曾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到,“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足见在宋朝时,潮州人已经将韩愈敬奉为能佑福民众的神圣了,人们凡有事想求助于神灵时,一定要到韩庙里去作祈祷。

清朝乾隆年间,学者檀萃在《楚庭稗珠录》一书中记载了潮州女人簇拥到韩文公庙祭拜以祈求生子育后的情形。“潮妇求子必于文公庙,庙祀处处有之,有求无不应者……直视公为多子母矣!”在当时,韩愈竟然还具备了送子观音的功能。



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一个被贬黜的士大夫,两者的命运有过短暂的交集。那是公元819年,韩愈已经51岁,因为劝谏皇帝唐宪宗李纯不要过度礼佛,遭到宪宗的不满,于是从刑部侍郎贬黜为潮州刺史。

潮州离长安城如此之远,直到今天,这里的人还自称为“省尾国脚”。对于远在长安的皇帝来说,对于韩愈的贬黜有无数种,但他选择了一个极为偏远的地方。可见李纯对韩愈有多不满,也可见韩愈有多失意。

但对潮州这个地方而言,这却是大幸。尽管韩愈在潮州时间很短,只有7个多月,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却能给潮州带来长久的影响,这实在令人感叹。

一般说来,被贬谪的官员如同罪人,不会积极参政,韩愈却不然,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连续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和好事。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他主要做四件事:一是杀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

祭鳄台

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江中的鳄鱼之祸,便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然后,挑选人使用毒矢射杀鳄鱼。至今,韩江中游沿江乡村仍然传承着糊制纸鳄作为香船驱鳄戮鳄的习俗。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资料介绍,韩愈找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自天 “安史之乱”以来,大唐开始呈现衰败凋颓之象,思想文化界则弥漫着颓废、消极的风气,儒、佛、道“三教”矛盾交错。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 社会 危机,而韩愈也一生致力于“儒学复古运动”。

韩愈以一个人之力,不惜触犯皇帝直言进谏,深处贬黜逆境却没有低靡消沉,而能继续果敢刚毅,勇于任事。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韩愈岂不就是这一儒家士大夫精神的典范。



韩愈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潮州当地著名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韩愈带给后代潮州人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潮州的教育。“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从他来了,振兴当地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大大的提高。”

韩愈开启的好学之风,在宋代开始显示出了效果。潮州元代《三阳志》记载,潮州在南宋时曾有两座书院,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了潮州人的格言,古代潮州文风之盛令人惊叹。曾楚楠从史志中发现,在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而当时潮州人大概7万户。

“以一户5口人计,整个潮州40万人。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20万人。上岁数的老人、小孩去掉,青壮年才剩多少。这种文化氛围如何?”

韩文公祠周边

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潮州人将这一科举的共来算给了韩文公。

至今在潮州,总能看到一些人沉醉于笔墨诗词的世界里。曾楚楠有自成一体的书法。我们一起吃饭时,在上菜之前他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组诗歌递给了我。

当地人中书法写的好,对联出的好的人总是受到尊重。潮州人家门口的对联,有楷书、隶书、小篆。配上家家户户精心种养的兰花等植物,精细的雕刻中总有博古架、渔樵耕读等内容,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则几乎是潮汕地区每一个规模较大的家族的家训、祖训。

潮州地处广东省的东南隅,三面环山,这种地理位置使潮州被本地人习惯称作“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1200年多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启了这一切。

韩愈被贬潮州不足八个月,却赢得潮州人一千多年的敬重和崇拜。赵朴初先生说,韩愈“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韩愈在潮州主政期间提岀了减免赋税、兴师办学、废除奴隶、提倡男女平等一系列理政理念,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这些理念在后续各任官员主政潮州得到了落实。后续各任官员更是功不可没。

为了提高名气,所以借助名人。这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