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添川 为什么?

如题

  “湖广填四川”作为一句民谣,一直存活在民间,并且顽固地镌刻在四川人的生命密码里。短短五个字,却是一条勾起后裔与祖先的血缘之路,通过这条路,后世子孙可以和先祖对话,不管流浪到了哪里,他们都可以把脚印放在祖先出发的那个原点里面。

  今天的四川人常说的祖上“湖广填四川”,实际上大都是指的清初四川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而事实上,对于四川人来说,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同样重要。只是,今天的四川人常常把两次“湖广填四川”加以混淆和重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规模移民的首要条件是迁入地有足够广袤的地理空间来容纳众多人口,而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都是因为朝代更替,战乱不断,使四川残破不堪,人口凋零,土地荒废。因此四川在元明、明清之际具备了接纳大规模移民的条件。而这两次“湖广填四川”因而也成为四川人口史上的“大换血”,只是,为此,四川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首先,我们需要阐释一下“湖广”的管辖范围。“湖广”是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起源于元,固定于明。在元时,作为“行中书省”,“湖广”的范围包括现在湖北省武汉附近一片、湖南全省、贵州省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广东省西南部以及海南省,即两湖、两广和海南。从明代至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湖广”范围为湖北、湖南二省。雍正元年以降,湖广行省被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我们现在说的湖广,即指湖南、湖北两省,而“两广”则是指广东、广西两地。据考证,其实,两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并不完全来源于“湖广”,还有两广、山西、陕西等地的移民。

  最早把“湖广填四川”记录在文字里的,是清道光有名的进士魏源(公元1794~1857年)。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一文中明确地记录下了这种“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源于张献忠杀四川之后,说明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才成为流行的说法,而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应该只是对明初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四川移民的学术上的一种命名:“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近年,许多学者对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已有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研究,然而第一次“湖广填四川”还属于研究的薄弱领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解读“四川人的来龙去脉”时,对明初“湖广填四川”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宋末元初时,四川对蒙古军队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所以按照蒙古军队的习惯,四川也遭受到了最为猛烈的报复和屠城,人口一下子由1000多万锐减到了近80万!如果考虑到这80万人中还包括元军,那么四川之于宋朝的实际意义只是留下了一个名字而已。

  四川如此惨状,可以想象中原其他地方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形。于是,在明初,一个叫刘九皋的户部郎中,上疏朱元璋说:“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则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屯田移民,至此全国大规模的移###动开始了。

  在这种强制性的政策移民当中,不能不提到一个词:解手。今人考证此词的来源,即是明初洪武年间的全国大移民。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说是明初洪武年间,朝廷强制性移民,官兵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就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不仅如此,怕他们带绑逃走,还要把捆绑起来的人用绳子连在一起,才押解上路。许多人连在一起,要动都动,要停都停,一个人要动,牵扯很多,谁也逃不脱。对押解的官兵来说,自然省事,但却苦了捆绑的移民。最麻烦的是大小便。为了表达清楚意思,话很长,比如一个人要大便或小便,首先得报告,说:“报告大人,请让大家停住,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小便。”人数多,路上解绳子的次数也多,官兵也觉得麻烦,但这个办法是不能改变的,到后来,简化得就剩下几个字了:我要解手。说者简单,通俗易懂,听者也能明白。直到后来定居下来,这个说法也就成了习惯用语,也就是说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直到今天,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等许多地方称上厕所还沿袭这样的说法。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解大手(大便)、解小手(小便)的区分说法,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和其他一些省份不一样的是,四川人很多都还这样认为,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麻木而习惯了后,移民们大多养成了背着手走路的习惯,所以今天的四川人老一辈们还喜欢背着手慢悠悠地走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