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车买的人不多?

最近考虑买车,最近中意-德系合资品牌的上海大众,一好友买了国产品牌-东风风行,裸车价和我要买的差距挺大的,听车友说,国产车细节做的不好,靠价格低来卖车,没有老外车的核心技术,自己做的核心技术又不到位,看参数没问题,比合资车型的配置好的多,但不禁用,是这样的么?还有什么原因么?欢迎懂车的人来说说您们的看法。

原因就是偏见呀。不经用是偏见,大街上跑的那些两三万元的面包车,很多都跑了15年,人家还是运营车,15年都在50万公里以上的。

就比如德系车好也是偏见,其实地球上做车最厚道的是瑞典车,瑞典车为全球汽车发明创造了很多核心技术,涡轮增压就是瑞典车发明的,还有很多安全配置比如主动式安全座椅也是瑞典车发明的,还有五缸发动机也是瑞典车发明的。瑞典车的车身结构用的钢材也特别好,瑞典车不惜成本做好一辆车,目的是让消费者用着真正放心。后驱车操控好,但是在雨雪天特别容易打滑,德系车很多都为了操控方面的提升采用后驱模式,但是瑞典车依旧是前驱,就是为了降低消费者雨雪天行驶打滑造成的安全方面的威胁。瑞典车不用后驱,在操控上相比德系车有劣势,就发明了新的后轮转向技术,后轮转向技术雪铁龙也有,而且比瑞典的要更早并且申请了专利其他品牌不能用否则要交专利费,但是雪铁龙的那一套是橡胶衬套装在扭力梁的后桥上,对独立悬挂不适用。瑞典车开发的后轮转向系统是由多连杆的连杆中加入十字球铰连接来实现。这提升了瑞典车的操控性。

在国内大家认为德系车好,是因为最早的合资车就是德系合资车,当初以低廉的价格和厚道的用料征服了一代消费者。当初很多人高价买日系车结果没有大众车经用,所以老司机都说大众好。而普通人买车一定会问问老司机。
可是现在不是以前了,去年大众DSG事件召回35万辆车,今年大众速腾断轴事件召回56万辆车,真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又出现新的问题召回的。而且德系车烧机油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奥迪发动机烧得最严重。现在是国外的汽车厂商看着中国这块汽车市场眼红,但是他们的技术生产出来东西他们只能拿一半的钱,还要给中国汽车厂商一半的利润,他们看着眼红,就想搞垮合资企业,让自己的进口车打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汽车厂商也不希望我们自己国家的这个市场,自己出人出力生产的汽车让国外的汽车厂商赚一半,只想靠合资企业赚钱,然后拿这些钱来做强自己的品牌。

所以现在国产车才这么便宜,国产车现在是在用心造车,只是有些技术方面不足导致的小问题,这些是需要经验来解决的,前些年的国产车小问题确实多,但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小问题是越来越少了。国产车的进步速度是飞快的,现在可以考虑国产车了。现在的国产车小毛病已经不多了。就算有些小毛病也比减配加价多方因素想搞垮的合资车可能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来说真不算什么。

还有参数没问题要指什么参数?是实际测试的参数还是什么参数?

买车发动机看的参数有马力、扭矩、涡轮介入转速、峰扭区间、涡轮衰减转速、涡轮形式、涡轮介入控制阀形式。以上是看涡轮发动机的,好的涡轮发动机可以做得驾驶感受、动力、油耗都优于自然吸气发动机,一般的涡轮做不到。普通人指的参数只有马力,为何有些车马力不错但是实际动力有问题,一般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的,一个是这台发动机在某一个特定转速输出的马力很惊人,实际上在其他转速下马力不怎么样,并且其他参数都不行。还有一个是调教问题,以及调教的风格驾驶者没有适应。比如开惯了美系车的人来开德系车就会觉得德系车后劲不足。开惯了德系车的人去开美系车又会觉得美系车实际动力没参数上的好。这其实是调教问题。比如宝马328i的0-100km/h加速动力是与凯迪拉克ATS相当的,但是100km/h以后德系车动力就会明显疲软,但是美系车不会,100km/h以后别说凯迪拉克ATS了,君威GS在100km/h以后宝马328i都没君威GS动力好。因为德系车注重的是初段调教,采用小涡轮,让涡轮在低转速就能介入,但是速度提起来后小涡轮提供的增压就提不起来就会导致疲软,还有变速箱,德系车在变速箱的设计上起步的几个档的齿比比较接近,所以起步动力很足,但是最后的那个档的齿比相差就很大,这也导致了德系车起步很猛但是后劲不足的现象。还有有些车的涡轮介入完全靠转速,有些靠电子控制,你轻轻踩的时候是经济模式,涡轮不介入,你猛的踩下涡轮介入,动力马上上来。

其实对一辆车来说发动机不是最重要的,底盘才是最重要的。底盘的坚固程度关系到车身结构的刚性,涉及到安全性。并且底盘还与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操控性、舒适性有关。副车架是关系到安全性与行驶稳定性的,一体成型的副车架安全性最高。稳定性、操控性、舒适性与底盘的悬挂避震系统有关,当然也与汽车的方向助力总成有关。买车的话悬挂一定要买独立悬挂的,与非独立悬挂相比稳定性、操控性、舒适性独立悬挂都要好很多,因为独立悬挂每个轮胎吸收震动都是独立的,而非独立悬挂轮胎之间不独立,吸收震动肯定要引起两个以上的轮胎震动,这样肯定要传递到车身上,所以舒适性会下降。并且在高速变道,高速转弯时车身肯定会收到离心力,非独立悬挂因为不是独立的,由扭力梁连接,这个离心力导致的车身倾斜会导致扭力梁给内侧车轮一个向上抬的力,导致内侧车轮抓地力减小,要是严重的情况这个上台的力比避震弹簧给轮胎下压的力还要大的情况,还可能使轮胎离开地面。独立悬挂因为是独立的,每个车轮直接连接车身,并且都有避震弹簧给轮胎一个向下压的力。所以他可以使每个轮胎都对地面有不错的贴地性。还有有些车还有个后轮转向技术,这样的车在行驶过程中更稳定,具有跟好的循迹性。

然后还有变速箱也要注意点,要考虑传动效率还要考虑换挡平顺性以及耐用度。有些车发动机就已经280牛米扭矩了,配的变速箱最大承受扭矩只有300牛米扭矩,这样的变速箱耐用度肯定不如配最大承受扭矩500牛米的变速箱。经常高负荷运作与一直低负荷运作对这些机械设备的磨损程度是不一样的。

除了底盘、发动机、变速箱外汽车就是刹车、轮胎、避震器、方向助力系统这些对汽车性能有比较大影响。这些东西要是也细细的研究下来那买辆车就太复杂了。这些东西你就考虑下供应商的品牌以及型号就行。刹车最好是前后都是通风盘式的,轮胎参数多,但是可以看下市场价大致判断,避震器、方向助力系统看下供应商的品牌就行,这两个东西更多的需要试驾来体会。

其实以上这些东西最好都去试驾看看,只是发动机、底盘的区别激烈驾驶时才容易看出好坏,一般试驾也不可能给你激烈驾驶,所以看看结构、参数还是很有必要的。

汽车的安全性要参考碰撞测试得分,还要看车身结构,有些车重量轻,碰撞测试占便宜。碰撞测试的规则让轻的车占便宜。实际事故车撞车的概率比较高,碰撞测试为了节约成本是以车撞墙来测试,车撞车的话钢材软的那个肯定要吃亏得多,所以日系车碰撞测试基本都5星,但是实际车祸吃亏的基本都是日系车。和3星级安全测试得分的车撞,都是日系车吃亏。

国产车里东风还不算性价比高的。你是中意要买朗逸吗?这个预算要是买国产车的话,可以买空间、动力、操控、刹车、配置、安全性都优于迈腾2.0T 旗舰版的车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什么好什么坏要拿数据来说话, 网上有太多不负责任的文章,动不动就老司机讲,要不就是许多车主反应等等,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事. 就象日系车省油的事情, 第一个人不过脑子(这个是美国人讲的)得出的结论确成了现如今公知,这个完全把车重(专业评测机构给出的结果:同等重量与排量以及车胎宽度等的前提下,日系车油耗没一点优势,使用低粘度的机油、换用更窄的轮胎、减少车重等都会明显降低油耗,)扔一边得出的结论有意义吗? 再说普桑与杰达皮实耐用吧(实际这车到华后尽是毛病, 三天两头的修,硬是经历多年磨合成了许多老司机心中的皮实), 这结论是对比得出的结论吗? 跑上二十年的东方红东风丰田等还有上海多的是,他们就不皮实吗? 网上收了好处就说好的广告式文章太多了, 误导消费者而且不负责任. 个人认为好不好要拿数据来说, 让同等使用条件的车主来说.. 国产车特别是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等发展也有十几年了,多年生产的老车型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在不断减少,再讲一下噪音方面,权威部门得到的结果恰与网上流传的国产车噪音大相反, 实际是普遍优于合资与进口,当然你不要拿百万的和十万的去对比,质量好不好看看名声好的评价机构给的结论. 至于国产车买的人不多,个人认为原因有四: 一攀比; 二盲听盲从; 三买大牌;四经济能力买的起档次高点的. 但不管怎么讲,若没有国产车在价格上的拼抢, 现如今许多人估计连买车的想法都不会有. 想想那些汉奸企业拿着优质资源与外企合伙来打压民族车企, 但这些企业却一个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都活过来, 你能说这些车企做的不好吗? 有人说别人做了上百年的车了,技术实力不是几年能超过的, 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是站在别人多年集累的基础上发展,至少要少走许多弯路,更何况人才与技术交流比以往都要快的多.就象现在用的子午胎, 从汽车出现到其发明用了70年, 而现在的车企完全不用, 直接使用就行. 想想吧, 新的车企不需要从蒸气机做起(买来一台优秀的拆拆装装学习再逆向设计,别人几十年的成果很快就撑握了),起点高了,时间就不需要百年了. 支持国产车吧,特别更要支持民族车企.
第2个回答  2020-07-17
还缺乏品牌价值,国人当努力为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名牌加砖添瓦
20W以下买国产
20W以上买德系,不嫌丑买美系也行,日系车最坑,坑死人不偿命
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决定一切。
第3个回答  2019-12-18
跟早些年有关系吧,之前我们的东西确实差,买的都是外国货,后面国家东西好了也没有试过,不还是觉得国家的东西不好
第4个回答  2018-07-04

车外形做漂亮就这么难吗?

车标不做这么土也是很难的嘛?

其实他们做出来的这些设计就不是让你我这些审美看来这车子丑的人买的。

一般来讲,一个车的外形肯定不是一个设计师就可以决定的,他需要大量的别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来配合,互相之间肯定会有很多撕逼妥协等,要把某个外形小改一下,结果风阻马上上来,续航不够用了,又得重新来,属于牵一发动全身了。所以到最后决定外形的不是一两个设计师,而是整个体系。

当然领导在里面肯定是有作用的,作用在于偏向性,比如如果领导是成本在意多点,可能就会在整个体系内撕逼的过程中让设计师多做妥协,让成本控制部门掌握主动权多点。如果领导在意造型多点,自然就会支持设计师多点。当然这又涉及到怎么控制成本了,因为流媒体贵,这就又要别的部门合作了,也得别的部门做得出来成本可控。

总结的话,还是那句话,这里面整个体系的能力最重要。

其实啊归根结底,是我们都受到了中国式审美的迫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