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为什么从放牛娃变成大画家的

如题所述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由于家住白石铺附近,老师给他取了别号“白石山人”,后来,人们就叫他齐白石了。
  齐白石年少时家里很穷,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他每天都要上山放牛砍柴,每次他都带着书去,一边看书,一边放牛。一天,齐白石只顾读书忘了砍柴,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又去忙着写字,祖母看到说:“孩子啊,你是家中长子,指望你大了成为田里的好掌作,你却天天只管写字,哪见文章锅里煮?你捧了书和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听了祖母的话,9岁的齐白石很辛酸,从此,再上山虽仍带着书去,却等活干完了再读。
  齐白石13岁跟叔父学木工,14岁学做雕花,17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小木匠。但由于年纪轻,挣的钱还是不够帖补家用。他的妻子一面料理家务,一面在院子的空地里种了很多菜,经常提着桶去浇水,有时饿得难受了,就喝点水来充饥。齐白石则背着木箱四处做活。一次,齐白石来到一个主顾家,无意中发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厚厚的一部书临摹了很多遍。在那个年代,临摹《芥子园画谱》的人很多,上面有各种各样山、石、树等,但看不出是哪里的山,也看不出是什么树,人们一味地去描摹,忽略了对现实物象的观察,使很多人的画成了古画的复制品。齐白石临摹《芥子园画谱》,却没有完全照搬古人技法,而是学其精华。他说:“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
  爱上绘画以后,齐白石多方拜师学艺,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他不仅学画画,还学诗文篆刻等。齐白石初学篆刻时,向篆刻名家黎铁安请教:“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黎铁安开玩笑地说:“南泉冲的楚石有的是,你挑一担回家,磨了刻,刻了磨,等石头变成泥浆,就学好了。”齐白石真的挑了一担楚石,夜以继日地刻。书屋的一个地方湿了再换个地方,手上起了血泡也不停,还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担石头真的都变成了一地的泥浆,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齐白石三十多岁时已经能够靠卖画养家了,祖母笑着对他说:“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齐白石一生中受陈师曾(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影响最大,1917年,55岁的齐白石来到北京,陈师曾见到这个“乡下老农”卖画篆刻的润格,十分喜欢。两人“晤谈之下,即成莫逆”。陈师曾把金石派和吴昌硕的画风介绍给他,并劝其“变法”。1919年,在陈师曾的启发下,齐白石开始了对自己艺术的反思,决定“变法”。从这以后,齐白石的画在题材上更加追求真实感,在笔墨上师法吴昌硕,力求精炼洒脱,开创了气势恢弘的大写意派,并首先开启了“红花墨叶”派画法。他常常把文人们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拿来入画,反“雅”为“俗”。1922年,陈师曾将齐白石的几幅画带去日本,卖了高价,自此,齐白石的画开始慢慢地被世人接受。
  齐白石是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的艺术大师。他继承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其低俗的元素;继承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其僵化的程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齐白石的作品笔墨凝练、纵横灵动,无论山水、花鸟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动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齐白石特别注重观察生活,闲暇时经常观察生活中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说自己“画小鸡二十年,十年能得其形似,十年能得其神似。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
  齐白石成名后弟子不下千人,他却告诫他们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它要求做画者不但要学他人之长,还要有自己的创作思想。
  谁会想到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放牛娃,会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呢?每个人都可能身处逆境,但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他自己。贯穿齐白石一生的,是他那种勤奋好学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师法自然的严谨、废旧立新的创造,他通过多年艰苦地磨练,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艺术历来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坚持、一种创造,一种是人与自然的相通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