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从那几点把握?

如题所述

概括的:一、欣赏散文,要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欣赏散文,要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三、欣赏散文,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全面的:散文的『四步阅读欣赏法』

  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我以为,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写景散文为最。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该如何欣赏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譬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散文单元的五篇课文就很典型。在《绿〉中,只要找到“惊诧”一词,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以及周围的景色和梅雨潭得名的原因;《荷塘月色》,只要扣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措写了“荷塘月色”之后,为什么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蒲公英》,只要立足作者的那段“无声的呼唤”,就能懂得为什么作者能从眼前“吹”蒲公英的情景,联想到自己童年“吹”蒲公英、战争岁月“吃”“植”蒲公英和那个“蒲公英儿子”;《故乡的榕树》,只要能找到倒数第二自然段含有“怀念”、“思念”字样的两个反问句,就能体会作者为什么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和小儿子口含榕树叶吹口哨逗小黑狗取乐的场面,想到了故乡的榕树,又由此联系到了故乡的人和事。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 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故乡的榕树》的思乡之情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

  第四,语言美妙动我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当然,阅读散文,我们必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因为优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如果我们单*理性的思索,而不投注足够的感情,那又怎么能够领悟其妙境和真谛?

  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也就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自觉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必有所获,也会对散文的写作训练有所帮助。

——网上转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5
散文的欣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基于散文的特点,欣赏散文要注意把我一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也就是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成文的缘由和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思、及至一景一物。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抓住了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命意,而且也是对作者布局谋篇的欣赏。线索通常有:(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6)以事理为线索 3、要了解散文的联想方式。最常见的有:串联式、辐射式、假托式、屏风式。 4、要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第2个回答  2013-12-05
(一):注重对形象画面或情景画面描写的考查。散文是以写情感为最终归宿,但情感往往是附着在某些客观事物或者对象上,或者是融情于景,或者是借景抒情,抑或是托物言志。当作者将美好的东西定格在某些画面上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捕捉事物形象的能力,善于引导、剖析,最终加以识别。首先要在阅读散文的时候,要感知散文的形象,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考点,即注重对形象画面或者情景画面描写的考查。例如选修文本张承志的《汉家寨》,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还有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向读者展现了一副广袤苍凉的画面,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作者抒情表意起了铺垫作用。 例如08年四川卷阅读张秀亚《我爱水》,第15题从形象画面角度设计题目:“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通读全文,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概括出“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08年重庆卷阅读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为“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则很有层次画面感。 (二)、注重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客观的万事万物融入作者笔端,总是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使是草木虫鱼,也是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是议论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体现。 例如选修文本余秋雨的《都江堰》,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的变化着实明显,主要变现在游览都江堰前后。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览价值。”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甚至还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种欲扬后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领会文章的主旨,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其中特别注重对情感或者主旨的考查,这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考点。 例如08年辽宁卷从维熙《雨韵》第17题设计为:“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答案为“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如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汪曾祺《侯银匠》第13题:“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侯银匠对女儿的情感为: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三)、注重对行文思路或结构方法的考查。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等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路的。”对文章思路或者结构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应该加以重视。 例如选修文本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在文章结构方面独具匠心。这是一篇构思讲究、布局巧妙、过渡自然的精美散文。结构上层层推进,跌宕起伏。文章开篇巧妙引人入胜,一种“野兽”为什么会被誉为“绅士”?其“得天独厚”之处表现在哪里?这些疑问都是仅仅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人继续阅读下文。第二段紧承上文,简要介绍。第三段却笔锋一转,以“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为过渡,进而多角度介绍了豪猪“绅士风度”的主要特点。正当读者对豪猪刺毛的种种独妙用兴趣盎然之际,文章却以“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缺点”为契机,转而对豪猪先天缺陷的叙述,让读者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后两段虽然篇幅较短,但分量很重,形成了力抵千钧的“豹尾”之势。 例如08年湖北卷季羡林的《雾》,第19题就考查:“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通读全文,我们就可以知道行文思路: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四)、注重对关键字句的把握和分析阅读优美的散文,常会感到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散文篇幅短小,语言美表现在:精炼与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与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与和谐,具有节奏美…… 对字句的分析,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第一种:如08年北京卷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第18题:“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此句在句末,这段话中被提及到的颜色的词语在下段继续提及到,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知: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第二种:如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阅读《纯朴的嗜血者》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此句在句末。应该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句话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第三种: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 如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部分第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很明显题目要求我们从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按照方法,由此可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从上面几道题的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文本即词典义把握清楚,然后再去联系真各个句子或者全文的思想情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