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如题所述

一,侵苏联是纳粹党长期的“即定国策”。这直接决定了攻苏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一个不甚明确的计划--进攻俄国!1928年还写了另外一本秘密的书,这本书重申了《我的奋斗》中关于进攻俄国的观点。即便那并不是一个详尽的计划,它也是希特勒所思所想的清楚表白。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赫上校在1937年贝希特思加登的一次会议上,记录下了希特勒准备在德国开始失去其优势前夺取东方领土的计划。希特勒十分清楚,德国一定要抓住在东面出现的机会。“霍斯巴赫备忘录”基本上预告了希特勒的行动。
二,目标:苏联还是英国!?
法国覆灭之后的两个多月内,希特勒在东进(攻苏)和西进(攻英)问题上犹豫不决。攻英计划和攻苏计划差不多是同时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对英国狂轰滥炸,软硬兼施,一方面又隐蔽地将陆军大批东调。虽然希特勒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向东进攻苏联,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国,避免两线作战。要是德国具有空中优势,德军一定会渡过海峡,入侵英国。可是希特勒的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受重创。由于德国不具备空中优势,希特勒并未因此推迟执行进攻苏联的计划。尽管德国无力击败英国,希特勒还是决定进攻苏联,希望迅速击垮苏联,然后对付英国。希特勒计划:德国武装部队应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为此,德国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陆军部队,而海军则仍以英国为主要作战对象,这一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总的战略企图是以装甲部队纵深锲入,大胆作战,摧毁苏联西部的陆军主力,尔后快速追击,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苏联的亚洲部分。而且,他认为德国这样做还可以阻止英国与苏联结成同盟。

那磨希特勒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西欧粮食恐慌,石油短缺,给希特勒扩大战争带来很大困难,要拿下英抡三岛反而会增加这种困难。因此他迫切需要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给武装部队输血。
第二,德国海军较弱,渡海作战困难较大。即使击溃大英帝国,希特勒也认为“德国人流血牺牲得到的胜利,但获得实惠的只是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何况,希特勒被胜利冲混了头脑,过高的估计德国陆军的实力。因而确定了先大陆,后海洋的信念。
第三,在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中,苏联是主要敌人,而英国则是可以妥协的不对象。当时欧洲大陆的战略态势是苏德两雄对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苏德当时的力量对比。
到1940年夏,德国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这些地区拥有1亿多人口,是欧洲的心脏,也是欧洲工业集中的地区。另外,攻打苏联还将得到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和苏联的死敌芬兰方面的帮助。还有,法西斯盟国日本也将在苏联的远东西伯利亚方向牵制大量苏军。
从苏联方面不但备战的动员准备不够,战略战术思想陈旧,而且在斯大林对苏军中高领导阶层的“大清洗”之后,苏军的指挥队伍在人才方面出现了巨大真空。这些都会告诉德军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我们将有机可乘!!
在1941年夏,苏德之间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对比关系,从总体上是德国处在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把主要兵力投入侵苏战争,在军队人数上占两倍于苏联的优势,而坦克和飞机都接近苏联的三倍(与此相对的是在火炮方面苏联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都保持着绝对优势,这也可能与苏联人“大纵深”和防守的战略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综上原因希特勒最终选择了攻苏的决策。
三,希特勒的失误探讨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从而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在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又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向美国宣战。或许希特勒是想让日本深陷战争之中,因为他一直希望日本站在自己一边,而且他也对美国的船只发动潜艇战。这样一来,希特勒也就挑起了一场葬送第三帝国的全球大战。
希特勒的最大弱点之一就是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他宣称雅里安人种是最优秀的。这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力量。比如,德国第一次进攻苏联的时候,许多乌克兰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起来反对斯大林的野蛮统治。但是,希特勒把他们视为斯拉夫人,认为德国不值得与他们合作以来对付斯大林。这使德国错过了一个建立最广泛反苏同盟的机会,这种损失是无法预计的!也认为美国很弱,因为其人口中包括黑人和犹太人,却殊不知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权利的源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1
德国充其量是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强国。也就是和法国在一个等量级上。
剩下的英帝国,美国,苏联都是洲级别的大国。
如果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能把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半封建而腐败的沙俄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产值国家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国家。这标志苏联这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大国已经完成了自主工业化。这时候的苏联除了在在钢产量上和化学工业上海落后于德国,在所有的工业产量和指标已经超过了德国。从苏联三五计划在伏尔加工业区和乌拉尔工业区铺开的军工的摊子,已经是德国望尘莫及的了。也就是三五计划因为德国入侵而没能如期完成,否则那时候再开打,德国差得更厉害。
战前,苏联的军工代表团访问德国参观德国坦克制造厂时,苏联人认为德国人在对其严格保密,因为已经研制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苏联根本不相信德国的3号和4号坦克是德国的主力坦克。
可以说,那个时候,美国和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国家的排位,就已经显示出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端倪了。
第2个回答  2013-11-06
1苏军在城内的顽强抵抗2德军侧翼薄弱。苏嵌形反攻所突破的主要是罗马尼亚,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德仆从国军的防线。3希特勒的愚蠢,顽固干预前线指挥官,不给他们自主权,顽固坚持城市攻坚战,当苏军合围鲍卢斯意图已经十分明显时,没有果断令其撤退,而是果断令其就地坚守。使第六集团军30万人丧失最后突围的希望。4天气有一定原因,德国当时以为很快可以搞定苏联,棉衣都没发,德国人不能适应俄国的寒冷
第3个回答  2013-11-07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里暂且不谈精神成面):德国方面第一,从战略角度来说,在没有完全征服西线战场的情况下就贸然分兵东线与准备尚且完善的苏联展开大纵深作战这是很不明智的。且在取得战役前期优势的情况下没做好调整与部署就急切的展开更大更广的作战就更是错上加错!第二,从战术角度来说,在战役选择方面存在显著失误。在具体战役的实施措施上统帅层与作战层存在着分歧。后勤保障也没能有效跟上!苏联方面第一,战略上作战目标明确且统一性较好。天时地利人和皆站其侧!第二,战术上作战主旨明确统帅层指挥得当作战层骁勇善战且充分利用己方优势来击破敌方劣势!
苏德战场可以说是二战的主战场对二战的走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分析应该是多层次全方面的,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以上所说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有许多不足望请见谅!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希望本不属于人类的灾难不要再次上演!!!
第4个回答  2018-06-29
1、人口。
德国如果二战能有1200万人口,平推苏美不成问题,但是德国只有800万,所以德国悲剧了。

2、
德国只要进攻苏联,那是一定会失败了。就算占领了苏联的高加索在内的所有欧洲部分,苏联依然可以退到高加索山脉进行抵抗。
而德国可能打败苏联后在打败英美吗?根本不可能,所以德国只要进攻苏联,下场是注定的。

3、德国打赢苏联也简单,两国单独PK即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