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作文如何做到详略得宜

如题所述

摘 要:文章的詳略有一定的规律,本文试从文体、结构、人物和事件、主旨四个方面谈谈做作文时的詳略安排。
关键词:作文;詳略;安排
  一、文体的制约
  文体对文章的详略有明显要求。应用文一般要求文字简约,言简意赅,能说清问题就行。各级政府工作报告,虽洋洋洒洒数万言,因涉及面很广,只能写得极为概括、简约。记叙文,重描写、抒情,常常细致入微。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字数千余,其笔下之景,写得细腻深秀,极尽幽微。说明文,要给人清晰具体的印象,要求尽可能详细。很显然,文章的繁简和文体密切相关——文体直接制约着文章的篇幅,也就限制了文字的多寡。诗歌,特别是被誉为文学奇葩的唐诗、宋词,篇幅不长,句式短小,又要追求回味隽永的意境,故而提倡简练,讲求言约意丰,下笔时必得字斟句酌,“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如王安石沉吟“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琢磨“僧敲月下门”。相比之下,小说篇幅较长,有广阔的延展空间,“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可以“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中外宏篇巨著莫不如此。可见,文体本身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详略。
  (二)结构的要求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谈戏剧创作,强调“结构第一”,此说同样适用于戏剧之外的文体。文章如同建筑,结构布局很重要,安排妥当与否关系文章的好坏。作文常讲“文似看山不喜平”,体现在结构上,就是详略的变化。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常讲文章结构要“头尾小,中间大”,说的是开头和结尾文字要简明扼要,做到“虎头豹尾”;中间——主体部分要写得丰满壮实,具体详尽,形如“猪肚”。这是对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当然,即使是主体部分,也不平均使用力量,详略有所区别,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先后介绍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其中着重对掐丝、点蓝作了详细的介绍,因为这二道工序最能体现“景泰蓝制作所具有的繁复精细、工艺要求高和手工操作的特点”。
  (三)人物和事件的左右
  人物和事件是叙事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可塑性很大。人物依赖事件而生存,而人物的活动又推动事件的发展并通过事件的发展得以丰满和完善。两者密不可分。在笔墨的分配上,一般原则是: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详写;次要人物、次要情节则略写。
  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人物自身的文化层次、品味、性格、爱好等往往又左右着刻画时的详略,所以作家在创作时常常不由自主地“跟着人物跑”。托尔斯泰的女儿托尔斯塔娜在《遥远的回忆》一文中写道:“父亲说,‘人物一经作家塑造出来,他便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不再受作者的意志支配了。作者只能根据人物的性格行事。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卡秋莎和普希金和塔季娅娜只能根据自己的而不是作者的意愿行事的原因。’” 在人物描写上,心性单纯或粗豪的人,言行举止之间可供着墨的地方不多,如《水浒》中的李逵,虽是一个主要人物,但头脑简单,生性鲁莽,刻画起来便多用较粗的线条,言语简单。
  而性情多疑、敏感、脆弱的人,遇事则优柔寡断,凭添万千思虑,笔下自然“多事”,《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写林黛玉便是个活生生的写照: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想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人民出版社三卷本)
  所以,描写人物时,必须好好揣摩自己笔下的人物何处可以着笔,该着笔处才下笔,做到该詳则詳,该略则略。
  说到事件,毫无疑问,作品中的“重要事件”是必须大书特写的,如《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对于贾府而言,这是无上的荣宠,作者也不吝笔墨,叙述这一过程用了三四个章节。至于次要事件,常常是几笔带过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物活动于事件时,应视事件的需要来刻画人物,即使是主要人物,也未必时时扮演重要角色,应分清当前情节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笔墨分配才能恰当。
  (四)主题的指向
  按照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文章开头部分得简写,高潮部分需写得浓墨重彩,层峦叠嶂,但有时却出人意料。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高潮部分写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获成功,只用了二小段文字,在小说的“序幕”部分,却一反常态,为刻画主人公“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近乎病态的虚荣心理,用了三段不短的文字着力对路瓦栽夫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心理活动描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详略倒置的情况呢?笔者认为这和作者的创作指向有很大关系。因为文章的主旨(尽管作者可能是无意识的)是要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以玛蒂尔德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强烈的虚荣心,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故而作者未对舞会作过多的描述,反而点到即止,而把重心放在人物的刻画上。
  行文到此处,我觉得有必要提醒的是,我们常常提倡“简练为文”,但简练不等于“简写”,简练是对作文练字的要求,不论详写略写,语言运用都应力求传神生动,讲求简洁凝练、言约意丰,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语言累赘的毛病。
  做到文章详略得宜,可沿着一定“程序”走,作文时别匆忙下笔,先弄清写作的文体,根据文体性质勾勒其结构,在结构中思考要陈述的内容何处该详,何处该简,考虑清楚后再下笔,详略自然就能得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