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写作特色

如题所述

《红楼梦》的独特写作风格

【摘 要】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精品,更是世界文学的伟大名著。一书中酣畅优美的语言,风姿卓异的形色人物,深遂内涵的人生真谛,博大精深辉煌的中国古代传统奇观,更奇为作品中的中国艺术风采,让每一个读者一旦接触都会留恋,无补为之叹服作者才华。
一、 逼真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同细节形态的写实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描写人物的伟大著作,此书里面许多各色的人物都描写的唯妙唯窍,仿佛真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曹雪芹在此部著作第一回强调说明“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恭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这就显示出了他创作此部小说的写作原则——传真,就是对文中的人物、行景等各方面逼真的传照写实,让读者读出真实的感受。
《红楼梦》展示中国封建社会中贾史王薛四个个大家庭实实在在的人物活动场景,分外逼真的人物形象,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及风格尤为震撼。《红楼梦》里面有几百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各有面孔,各有不同性情,各有不同的口声。即使是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等几个年龄相近的女子,也有不一样的气质和生活方式,绝无性格雷同的现象。
林黛玉,一个第一眼就让凤姐大呼:天底下竟然还有这般标志的人儿。“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 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并且在外婆家时刻牢记母亲的话,步步小心,与薛宝钗等姐妹和谐相处,同时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刻画出一个容貌非凡,娇柔动人,冰雪聪慧,率真坦诚,有诗人般的气质又对爱情的执着和绝对忠诚但又有小小的叛逆精神和淡淡的忧愁的一个纯如赤子的女子。而薛宝钗没有林黛玉的风流袅娜,却刻画出别样的风情:鲜艳妩媚,肌肤丰泽,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化而翠,风采韵致。同时又更多刻画真实的心里,深谙人情世故,在现实的生活中努力适应。史湘云在当时就颇有北方人的性格,开朗豪放、爱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常叫作“爱哥哥”,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豪放女„„在红楼梦十二金钗里面,曹雪芹各写各不同的人物特色,运用白描的手法,毫不夸张隐瞒人物的特性,使每一个人的形象刻入人心。
《红楼梦》不仅是这些重要人物可以写得如此逼真形象,有血有肉,有意志有个性,就连偶然出现的一个小人物也写得细腻有灵魂,如:那个又痴又傻的傻 大姐,专做粗活,生得浓眉大眼,体肥面阔,两只大脚。如砖头厚的《红楼梦》傻大姐只出现过两回,每一回都是“闪出”的:却每一次都可以把人物在短短几秒内闪出,一下就映射人物的性格个性,让一个人物不小心就闪出了火花;还有第二十四回里面的卜世仁,贾芸母舅,香料铺主人,一个庸俗市侩即“不是人„„这些小小的细节的人物,曹雪芹写得让读者过目不忘,仍然记得他们闪出的那一刻身影,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想去却是逼真的,令人感到意在言外,余味无穷。
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这种“逼真”“写实”的描写,塑造了生动的事物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让读者不由自主的把其中的人物当实实在在的人去爱,去恨,去感动,甚至是擦不思,饭不想,睡不着,一遍又一遍的伤心流泪,逼真的构造让人想进入虚拟的世界里面放任感情。这就是《红楼梦》那种十分逼近生活的真实人物和感受产生的神奇魅力。

二、个性写意 在《红楼梦》里面的写作,曹雪芹不仅仅是强调“写实”的表现审美客体的同时,更重要还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创作主体的言志抒情,注重艺术品的深远意境和醇厚韵味,这就是曹雪芹注重“写意”,在此部书里面表现在众多领域。所谓的“写意”,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工笔”相对的一种画法。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简练纵放的笔墨写出对象的神态意趣,并借以抒发作者的胸襟。由于它具有不拘行似而强调精神,用笔略阔而富有生气,偏重主观抒情和意境创造的。
《红楼梦》除了对人物对话运用得出神入化,最为神奇的在于它借助象征和隐喻、借助意境的烘托及人物的抒情诗来表现人物的风神气韵。这是它写意艺术的主要手法。
(一)象征和隐喻 象征是指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黑格尔认为:象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表现,另一个是意义;“单纯的符号的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而作为象征来用的符号的意义和形象之间则存在着“部分的协调”和“部分的不协调”;“部分的不协调”包括了“象征的暧昧性。隐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
《红楼梦》里面林黛玉就是用“绛珠仙草”、“雪”等意象来构成她的基本色调。林黛玉住的地方叫潇湘馆,窗外有千百竿翠竹一般瘦劲孤高,而且每一颗竹都拼命往上爬,曹雪芹如此安排描写这些景物就意蕴这景物象征林黛玉的品格像那一颗翠竹一样干瘦又有劲,孤高自节,挺霜傲雪,不为俗屈的性情品格。第八回写道宝玉去梨香院,“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宝钗服用冷香丸,而冷香丸就有梅花的成分,宝钗服后身上有一股凉凉甜甜的幽香。这香味非常独特,跟熏香不一样,如同梅花淡淡的暗香,而且她住在蘅芜院,外面都是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房内如“雪洞一般”,这一系列的冷,也是对她那近似无情性格的暗示。
单单写人物就没有那么有意蕴美, 而曹雪芹善于运用这些意象来表示人物的特征,使人物都有一种意象代表,使小说的手法又上升一级,文章特色也更加突出。 踏雪赏梅是历代园林内的重要活动,大观园不能没有梅,而这梅不在怡红院,不在潇湘馆,更不在蘅芜院,唯独在妙玉住的栊翠庵。也许在曹雪芹塑造人物时候,只有梅花才能配得上妙玉这个内心孤寂、幽芳自赏的性格,配得上她的容貌;香远益清的芙蓉对晴雯,非花香可比的棱角对香菱,断线的风筝对探春,“一声震得人方恐”的爆竹对元春,无疑都有象征和隐喻的结合,在文章的审美等各方面都产生其特殊的效应。曹雪芹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明确便是出来,而是用一个意象表示,增加了读者的难度,使这部文章更具有神秘魅力,这与当时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也正是由于如此,他的文章就可以见到多种不同的艺术特色手法,给我们读者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意境的烘托 意境的烘托则是意象、气氛、情趣、兴味的综合效应,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读者在书中可以领略到情景交融、意境融合的美妙诗境。《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奇妙世界。春天这里柳叶随风飘,桃叶吐丹霞;盛夏,树荫合地,单数都是蝉的叫声,一派热闹;初秋,明月晴空,天明地凉;严冬,皑皑白雪,点缀着青松、翠竹和红梅。正是美不胜收的坏境造就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段不同世俗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表白心中那甜蜜羞涩的爱情正是进入大观园的阳春三月,两人在沁芳的桥边一起吟诵着《西厢记》,地上落花缤纷,桥下溶溶流水;书中曲词中的优美之句。曲词的意境和眼前的景象宛然一体,让他们的这一段爱情在这样的环境气氛的烘托下特别的美好和向往,也是他们那个时代难得的纯美爱情。 林黛玉第一次受到闭门羹,那时正处于初恋的状态,每一天都有一点小假想,来到怡红院看宝玉哥哥时,不料被他那一个任性的丫鬟不给她开门。这时,她听里边有谈笑声,竟然是宝玉和宝钗的声音。林妹妹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林妹妹哭得实在凄惨,连睡在树上的乌鸦都不忍听这么哀伤的哭泣,在黑暗中飞起来躲开了。那寥寥几笔,渲染出了凄凉悲切的气氛,连乌鸦(鸟鸦如此,不会是事实。中国古典诗词讲的不是实际上可不可能,而是讲的情感上可不可能)都带上了感情,对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做了绝妙的映衬。 林黛玉葬花,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落花、流水、铁锄,还有那淡淡的曲词,勾勒了一场安静又悲凉的落花世界,把他们俩的感情也升华到另一种不一样的高度。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在大观园里面上演着不同的戏,最终以悲剧收场,园中的一景一物都是见证了他们的情感,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三、用诗叙事 中国历史以来都是用诗的国度,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面善于用优美的抒情诗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情操,以达到传神写意的目的。
《红楼梦》里面几乎每一回都有诗歌,以诗叙事,以诗传情,而且每一组诗歌都符合其中人物的性情与文化修养,每一首诗又有着自己的旨意与情趣。海棠诗写出海棠花的冰清玉洁,菊花诗写出菊花的高洁洒脱,柳絮词感慨时间的流逝及情感的飘零„„其中里面最出色就数林黛玉的诗歌,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桃飘荷香,还是黄叶艾松,点点滴滴都能激起它感情的波澜,激起它艺术的灵感。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唱到人们的灵魂深处,感动多少人跟着她一起流泪难过。她借花自喻,将身边的景物都写活了,融入到她的情感中,唱出了一首令人心碎断肠的悲歌。
在菊花诗会上,林黛玉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压倒群芳,一举夺冠。她喜欢赞美菊花,临场抒写,这不仅是她的人格和情绪,也在塑造一个文化才能的形象,用诗歌唤出心中的情感呐喊。 《红楼梦》此书处处都弥漫着诗的气味和情味,这也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擅于用诗,妙于写诗的渊源有关。曹雪芹用诗笔写小说,将叙事文学与优美的诗歌结合起来,使得《红楼梦》具有独特的品味,也最能体现出中国艺术的风采。
《红楼梦》这一部奇书,堪称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和历史的真谛,也可以看到了中国博大辉煌的传统文化奇观。《红楼梦》里面所蕴含的东西及读者从不同角度的诠释,似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等待着更多人去发掘探究,发现这朵奇葩的独特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

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扩展资料:

《红楼梦》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28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贾珍的公媳乱伦,贾琏的“包二奶”,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地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了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腐朽”有可能萌发“新生”,却不可能催化“新生”,相反,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还会扼杀“新生”。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至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二、文化悲剧: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惘。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人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如“天人合一”,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意识,并非西方文艺复兴时提出的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这种缺乏个性意识的“人学”就难免造成了逆来顺受、自我压缩的人格,造成了不冷不热、不生不死的生存状态。我们从书中几个女子的毁灭看到了这一点。 迎春,很善良,但也很懦弱。从乳母偷她的螺金凤这件事及她的态度就可见出她逆来顺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使自己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结果是迎春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偿还债务的替罪羊,自己的不幸,至死也不觉悟。可见,迎春之不幸,多由于性格。 再看黛玉的悲剧,难道完全是外力与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人们往往看到她秉承优秀传统而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深具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的缺乏,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性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身上。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腾得精疲力尽,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的绝望。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走到尽头。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既是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的自毁。 关于薛宝钗的悲剧,一般认为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人竟也不为世道所容,所以是社会悲剧。但从文化角度看,她也是封建文化之树上一颗必然的苦果。 封建文化要求每个“个体”去做的事最好不要去符合心中的欲望,这样才会获得社会的好评。薛宝钗就是这种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做人理想的其中一个。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自己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浑沌状态。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我们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可以看到封建文化深层意识是如何蚕食人的灵魂与消磨人的个性。曹雪芹这种历史沉郁中的文学的思考,的确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觉醒。 三、人生悲剧:时代悲剧侧重从横断面去解剖当时社会,文化悲剧侧重从纵深处去反思民族的文化,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几乎不思考有关个人的存在等基本哲学问题,这也是《红楼梦》能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 “人之生也,与忧俱在。”生命的欢乐往往是在痛苦的追求之中才实现。这种痛苦的程度与知识同步增长。以宝玉为例,开始宝玉并不惧怕生活,而是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着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现世中,他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毅然抉择。人生总是这样,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而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复原,这是人人概莫能外的悲剧。 上是从宝玉的形象来看人生悲剧的意义。从整部作品看,也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这侧重表现在许多曲、词的咏叹之中。如“多情公子空牵连”,“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风流灵巧招人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等等,都体现为美的毁灭。人生有如此多的缺陷,当我们超越题材的表层意义来体会时,便会感到这种缺陷的揭示能激发人们更加珍惜时光,执着现世,具有强烈的劝世作用,当然,倘若消极对待的话,就会走向丧失意志,悲观厌世的另一端。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话又说回来,在那样一个悲剧的大时代里,作为凡夫俗子的大观园里的儿女们,无论怎样选择,又能有什么好的结局呢? 见者真故知者深,由于曹雪芹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之“大哀”,故能将这种痛苦提升到一种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必须指出,这种悲剧感是不同于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儒家的忧患意识来源于群体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而曹雪芹更直接的是与庄子的思想相通,他对人生之忧远胜于对家国之忧。因此,这种人生悲剧感也远比屈原、杜甫的“离忧”更具深沉特质、更具普遍的人生内涵。 从《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精神。然而他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与旧的、传统的、落后的东西也还是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于是批判现实与希望中兴,意识中反传统与潜意识中维护传统,出世与入世,便成了对应着三重悲剧的三对矛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