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过长城?

如题所述

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宋朝时,失去燕云十六州使得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仅仅起到盘查路人和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也未修长城。现代修长城,除了是对古迹的保护外,也部分程度上是处于旅游经济的需要,但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
中国修建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明言北方长城的作用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在战国时代,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当时筑城有“互防”和“拒胡”两类。前者如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秦国等,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的边境修筑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后者如秦、赵、燕三国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在与之毗邻的北方修筑的“限戎马之足”的长城。

秦长城。秦昭王时,秦国修筑了北部长城。秦国北部长城西起临洮郡,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三郡的边境,东至黄河。
赵长城。赵国先后筑有两道长城,分为赵北长城和赵南长城。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以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筑长城,以防齐、魏。因所筑长城,位于南部,史称为“赵南长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于内蒙古云中、雁门、代郡一带筑长城,以防匈奴。因位于赵境的北部,史称“赵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⑩,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11),至高阙为塞(12)。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北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临河),沿阴山山脉,东至代郡(今河北省张北南)。
齐长城。齐长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山东境内,东西走向,西起平阴,经泰山北麓,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公里。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燕长城。燕国北部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
楚长城。《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但关于楚长城是否存在,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
魏长城。为了防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和保卫国都大梁,魏先后修筑了魏河西长城(史称“滨洛长城”)和魏河南长城(史称“卷之长城”)。
中山国长城。古中山国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国筑长城”。
秦代长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汉代长城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北朝及隋代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其中以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隋文帝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隋炀帝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金代长城
金朝为防御蒙古,开始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代长城

到了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南长城
南长城位于中国湘黔边界,又称湘西古长城,是2000年4月才被“发现”的苗族疆防。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全长190公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8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公里。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第2个回答  2009-05-28
最早记载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赵、燕、以及关中的秦都修过长城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
以后就是秦统一六国以后,把原来秦燕赵的长城连在一起,形成西起今甘肃临洮东至今辽宁的最早的万里长城。
后来西汉在秦的基础上拓展疆域,于是长城在那是也跟着拓展,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和新疆交界地带都有汉长城的遗迹。
汉以后,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多次越长城南下,汉人被迫南迁,长城只是个摆设了。
隋唐是盛世,当时中国版图也是极盛一时,早就跨过长城直达漠北,又加当时各个游牧民族基本都臣服于唐,所以长城也就失去其本来的军事防御意义了。
两宋就不必说了,五代十国时期,汉族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北部至山西北部长城一带。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所以北宋一直边患不断。南宋半壁江山,更不可能修长城。
蒙元时期,长城更是摆设,长城本来就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屏障,蒙古人当时不拆它就万幸了。估计当时长城就可当作旅游资源开发了。
最后一次大修长城是在明朝,目的也是为了抵御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重修的。
清朝历史记载因为满酋糠稀一句:御天下,岂在一墙尔?也没有修长城。
第3个回答  2009-05-19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所以才有两个不同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秦代甘肃东部长城,是当时甘肃自有历史以来最具规模的一次营造建筑活动,也是甘肃人民在秦朝时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秦长城西段的建成,对于保护甘肃东部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秦早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堑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筑上郡塞”以御赵。秦昭襄王时,还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根据这些长城修筑的实际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御匈奴贵族再次南下,继续营造一条规模更大的长城是十分必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5-19
秦、汉、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