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州古城墙的文字砖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如题所述

荆州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砖城墙的历史有1000多年。凡来过荆州古城墙的人们,看到那拔地而起的巍峨城墙,盘旋于湖光水色之上,犹如游龙腾飞云中,欣赏古城雄伟壮丽,无不为之赞美。

古城墙上有铭文的砖又叫文字砖。在通往东门宾阳楼和大北门的朝宗楼的马道上,留心者就会发现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历代修建荆州城墙的漫长历史经过,反映了荆州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变迁状况,说明了荆州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辉煌历史。

有史记载,荆州最初的砖城墙始于五代十国,即高季兴在荆州称王建立荆南国时,动员十几万军民,在国都附近,四处发掘墓砖来修筑京城,此时便开始有砖城。他是借用汉墓砖筑城,砖上有典型的汉代文饰,但没有铭文,有墓砖遗物的存在。

在南宋时,开始烧制“专用城砖”,砖上只有简单的责任铭文,但没有年号记载。

荆州砖城墙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变幻,城墙上有年号的文字砖最早的是1369年,已经有近700年的历史了,在此之前的砖只有时代特征,尚未发现年号文字砖。

荆州城砖并非仅出自江汉平原的原府和州县,从发现的文字砖来看,除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20多个州县外,分别有来自很远的西北方向的鄂、豫、陕三省区交界的襄阳府管辖的均州、郧县、房县、谷城、枣阳、南漳等州县。

还有的来自西南方向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靖州,来自南方桂阳的有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东的长沙府。

当时从距荆州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地方,在水陆交通都极不便利的条件下,将各地的城砖运到荆州筑城墙,非常不容易。

从荆州城文字砖的来源看,共有8府40余县。证明当时荆州管辖区域之大,领土之广,没有高度的责任,统一的规格,严密的纪律,要把各地的城砖运到荆州是难以实现的。

古代筑城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据江陵《县志》记载:

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

所以历代建筑维修城墙,都留下或简或详的责任状,层层把住建城关。从此可以看到古代就有的“铁打的荆州”之称并非虚言。

从城砖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看,铭文是十分严格和讲究的。对制砖的地方、制砖时间都有明确记载,对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制砖费用随者的姓名和地方具体负责操作办理事务的官员也有详细铭文。

在铭文的官员中有知府、知州、知县、正堂、加道衔知府等等级行政长官的名字,有同知、通判、吏目、县丞等长官助理的名字,也有典吏和一般司吏。

此外,砖上的铭文对具体实施操作的人员也有记载。例如政权委人、监造人、里长、甲长、窑匠、粮户或人户以及制砖胚人的名字都作了严格铭文。

如有一块砖上这么刻着:

襄阳府均州郧县提调官县丞康泰,监造的当人邓俊,作匠王成、贾原中,人户徐兴。

洪武十六年某月某日造。

此砖完整无缺,有将近700年的历史了。

再如,有一砖上刻着:

荆州府委官百户张恩,督管荆州窑户乔应时造。

万历十年六月初一记。

从这些砖上的铭文记载,可以说明,在当时修筑荆州城墙时是实行了“全民动员、上下动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做法。

在洪武年间筑城工程规模大,要求工艺技术高,管理严格,责任铭文详细,采用的“刻模砖”,保证城墙质量。到万历年间就出“印模砖”的方式,方便维修的特点。

可想当年在荆州管辖的各府、州、县动员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运来城砖修筑“京城”,那种忙碌场面情景,是多么壮观。

荆州城墙上铭文字砖,种类各样,多数为文字竖排在砖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少数横排着。有的砖上文字达数十个,也有仅一字的砖,如“鱼”、“龙”、“衣”等,一般是代表工号或工匠字号,但没有年号。

在文字刻法上,有阴刻,也有阳刻,还有阴阳兼刻,但多数砖上文字为阳刻。在字体书法上,有行书,也有楷书,有繁体字,也有简化字。

总之,荆州城上的字砖遍布整个城墙,铭文的字砖,反映荆州在历史上不但经济很发达,文化也很进步,记载了荆州城修建的历史经过,其铭文砖就是“活”的城墙档案。

每块有铭文的字砖,都是历代建筑荆州古城最好的实物见证,也是一件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