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子石族

如题所述

石榴子石族矿物是常见的矿物,尤其见于变质岩中。其成分可由其结构式来表达。它的结构式的通式为A3B2[SiO4]3,A和B分别为8次配位和6次配位的阳离子位置。A位置由大半径的二价阳离子占据,主要为Ca2、Mg2、Fe2、Mn2等;而B位置分布半径较小的三价阳离子,主要为Al3+、Fe3、Cr3+等。依据A位置上有无Ca离子,通常将石榴子石族矿物分成两个系列(表13-2):铝质石榴石子(pyralspite)(指A位置无Ca;B位置为Al)系列和钙质石榴子石(ugrandite)(指A位置有Ca)系列。

表13-2 铝质和钙质石榴子石系列

石榴子石族的矿物之间的类质同像置换现象极为普遍。除了铝系或钙系内的组分之间的类质同像混晶外,在两个系列之间也有不完全的置换关系存在。

在水榴石中,氢氧根可以有限地替代Si—O4四面体,即4个(OH)置换一个[SiO4]4。例如,水钙铝榴石(hydrogrossular)Ca3Al2[SiO4]3~x(OH)4x,x范围可从0~1。

在钙铁榴石中,当Ti4进入结构中的B位置,TiO2含量达到1%~5%(并伴随Na替代Ca),为含钛钙铁榴石(melanite),也称黑榴石,呈黑色。

图13-20 石榴子石的晶体结构在(001)面上的投影

(据Klein等,2007)

本族矿物均属等轴晶系,对称型为m3m。空间群Ia3d;Z=8。其晶体结构以钙铝榴石为例予以说明(图13-20)。表现为孤立的硅氧四面体[SiO4]4由二价和三价阳离子所联接。二价阳离子作八次配位,形成畸变的配位立方体,三价阳离子作六次配位,形成配位八面体。这种结构很紧密,各方向的键力很少有差异,所以石榴子石族矿物呈三向等长形态,无解理,断口呈次贝壳状或参差状;钙系中矿物的硬度为6.5~7,铝系中矿物的硬度为7~7.5。

本族矿物常呈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或二者之聚形(图13-21、13-22、13-23)。通常在富Ca岩石(如矽卡岩)中,多形成钙系石榴子石,以菱形十二面体为主,四角三八面体为次;而在富Al岩石(如花岗伟晶岩)中,多形成铝系石榴子石,往往呈四角三八面体晶形。本族矿物的集合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

图13-21 石榴子石的晶形

A—菱形十二面体;B—四角三八面体;C—菱形十二面体与四角三八面体的聚形d{110},n{211}

(据Berry等,1983,修改)

图13-22 钙铝榴石晶体

(据Klein等,2007)

图13-23 绿泥石片岩中的石榴子石晶体

(据Klein等,2007)

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显示石榴子石的结构能够稳定于地幔的温压条件。在地幔的一定温压区间内存在辉石类成分但具有石榴子石结构(见第二章)的矿物。

本族矿物依据其形态、硬度和颜色等特征易于鉴别。但本族中各矿物之间的区别则需根据密度、折射率、晶胞参数等数据来确定(表13-3)。在用途上本族矿物主要作为研磨材料。透明色美者可作为宝石。

石榴子石族各矿物种的成因产状如下:

钙铝榴石Grossular—Ca3Al2[SiO4]3

成因与产状 主要产于接触交代成因的矽卡岩中,但不及钙铁榴石那样普遍。与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表13-3 石榴子石族矿物的晶胞参数及其物理性质

钙铁榴石Andradite—Ca3Fe2[SiO4]3

成因与产状 主要产于接触交代成因的矽卡岩中,与钙铁辉石等共生。可以作为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的找矿标志。

钙铬榴石Uvarovite—Ca3Cr2[SiO4]3

成因与产状 仅见于富含铬铁矿的超基性岩中。可以作为寻找铬铁矿的指示矿物之一。我国西藏藏南地区的超基性岩中,即有产出。

镁铝榴石Pyrope—Mg3Al2[SiO4]3

成因与产状 见于金伯利岩、玄武岩等超基性、基性火山岩中,亦见于榴辉岩等变质岩中,在探寻金刚石矿时,常作为指示矿物。

铁铝榴石Almandine—Fe3Al2[SiO4]3

成因与产状 作为变质成因的矿物,常见于各种片岩、片麻岩中。有时还见于伟晶岩中。

锰铝榴石Spessartite—Mn3Al2[SiO4]3

成因与产状 见于锰矿床的接触变质带或富锰沉积岩层的区域变质带中。此外,也产于花岗伟晶岩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