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如题所述

谈起心理学,想必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个印象:十二星座的性格,乐嘉的性格色彩,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抑或者是坐在对面的倾听你的咨询师……似乎心理学相比物理、生物和化学要更五彩斑斓,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我们却对心理学既熟悉又陌生:心理学是不是科学?我们所熟知的“常识”是否正确?倘若被问起,许多人就会一脸茫然。

要回答“心理学是否为科学”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两个关键词:实证以及可证伪。

1. 实证

在古代人类思想萌发时期,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都还处于哲学的孕育之中,随后则分化出物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则是最后从哲学的襁褓中脱离出来,她相对来说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我们都可以肯定物化生是一门科学,却对心理学有些迟疑。因为我们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化学就是试剂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物理则是经典的牛顿三大定律或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生物则是显微镜下的细胞……这些学科都有共同特征——实证。那么心理学呢?提起心理学实验人们却无法想象。

有些人会有当过心理学有偿被试的经历,可能戴过脑电帽,可能被领进小黑屋对着电脑按键,也可能就和一群不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事情……不同的心理学实验有不同的目的,但心理学实验中比较经典而且占很大一部分的是行为实验,而行为实验中通常都遵照S-O-R基本研究范式。

心理学在刚开始起步发展的时候,很多人质疑精神分析学派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从而出现了行为主义,讲求实证。主要思想简言之就是,人们的心理机制(Organism)就像一个黑箱,我们给予一个刺激(Stimuli),得到一个结果——行为反应(Response),我们可以从行为反应中间接推出这个黑箱的构造,即S-O-R。这种推理十分完美,因为这也符合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基本方式和规律,因此这种行为实验的范式经久不衰,直到现在还在大量应用。

以上就是心理学实验一窥,更加详细的内容如有兴趣请移步心理学专业书籍(如《实验心理学》)。

实证可谓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很多人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睡眠占用了我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对这一神秘过程充满好奇。我们知道睡眠中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完全不工作了,我们做或瑰丽或可怕或离奇的梦。原始的好奇心驱动我们探索梦的含义,并赋予其很多神秘的符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从而成为经典。但是如果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尽管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梦的解析却不能称之为科学,因为这本著作是根据他的接诊积累的经验以及加上其智慧的产物,缺乏实证,而且实证也十分困难。

2. 可证伪

可证伪即存在能够被证明不正确的可能性。我们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那么它的可证伪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如果哪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么它就是错误的理论。所以科学是要能够被质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宗教不能成为科学是因为神创论我们无法质疑,我们只能接受,我们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明确这一分界线后我们分别来说明心理学为何是科学,是如何体现其科学性的。

前面说到十二星座性格也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看到流传十二星座的不同性格的说法,那么本着怀疑者的科学态度我们就需要问:星座时间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吗?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一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收集被试的出生时间以及大规模收集性格问卷,最终发现性格在出生日期上是一种随机分布,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一个星座的群体具有一个突出特点。

科学工作者要求拥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尽管有研究证据支持这个心理学理论,尽管按照我们的常识推理这个理论似乎十分合理,尽管这个理论是多么的经典,科学的态度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审视一切。类似于上面这个星座的例子在心理学研究中数不胜数,例如对注意模型的发展就可以窥见心理学研究的日臻成熟。这些理论一旦被证明不正确,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似乎就是常识,有何意义?一个建筑不能没有地基,一门科学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蓬勃发展。真正的实证心理学发展在1879年冯特正式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才开始的。所以必须就要站稳脚跟才能一步步推进,从最基本的开始,从所谓“常识”开始验证,我们的常识没有得到验证我们又如何说这是对的呢?抑或许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其实完全错误呢?敢于质疑,勇于验证这就是科学。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其他科学,我们都可以看见理论被不断地推翻和提出,而这一切则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依赖实证,即使有实验有数据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我们也不能完全接受,我们需要怀疑,也许它只能解释一部分情况却不能成为普遍的机制,这时候就需要更新理论或者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

因此,心理学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它是人类必须攻克的一块科学领地,这将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实证研究来匍匐前进。然而,心理学还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有太多的分支和树杈,需要有一个完整且系统的统一体系将其修剪,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作者:夏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0

关于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的争议,其实现在的心理学很多被佛洛依德等精神分析流派带偏了。很多心理学都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就是这样的一本心理学著作。

一、《乌合之众》讲什么?

这是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书籍,具有巨大而且持久的影响力,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

1.对于名著,我向来是心怀敬畏的,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书中的观点对我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算得上是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些基础的认知也有所转变。

2.通读全书,闭眼回想时,“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这句话似乎被我当作了全书的主旨,也可能是这句话直接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3.书中观点大多如此,有着极为敏感的认识与细致的观察,即使读者没有能力分辨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它所表达的思想也足以令人惊讶与深思,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

三、《乌合之众》过时了?

经常听到有朋友说这本书看看就行了,里面很多东西过时了。真相真是如此吗?

1.在旅游的时候利用'热闹'这一概念炒作土特产的手段没用了吗?贾君鹏不是群众心理?

2.过了这么多年,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有既视感,即便它被很多人弊病说太主观没有实验支持之类,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值得一读的作品。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重玄,欢迎关注。了解更多高效工作技巧及职场实用干货。

第2个回答  2017-11-09
是的,心理学是一种社会科学
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确定问题的范畴,必须加上一定的界限。否则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普遍意义的,不可能达成清晰的见解。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科学被解释为1)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2)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
《辞海》给科学下的定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大英百科》对科学下的定义:“有关物质世界及其现象,并需要用到客观观察和系统实验的知识体系。”
罗素对科学下的定义:“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
。。。。。。。。。等等 还可以列举出很多。
实际上,由于科学一词从来就没有严格定义过。
在中国,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不正确地使用。这个现象一定程度上与近代汉语的发展和社会体制,意识形态有关。当然,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了。一般认为“科学”仅指实证科学。
心理学作为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是有其严格的范畴的,仅仅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可以被客观观察和系统实验验证的,否则不能归属于实证科学范畴。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信仰、道德、审美、世界观等问题都不属于科学范畴。
其次,就是科学的范畴的问题。由于宇宙是无限的,知识也是无限的,而科学只能解释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如果你认为,科学可以认知一切,解释一切,解决任何问题。那么你就是一个科学主义者。科学主义是一种宗教,无所不能的“科学”就是是你的上帝。科学主义恰恰是反科学精神的,是科学精神的异化。科学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求真是其唯一目的,它本身是不解决也无力解决善和美这类价值问题的。现代思想史上,伯林批判“真善美统一说”,韦伯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海德格尔说“科学不思”,福柯揭示科学背后的权力关系,为我们反省唯科学主义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认识世界,还有信仰的、哲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维度,科学主义要代替这些维度,其实是一种傲慢的僭越,可以说是知识领域的“极权主义”。
爱因斯坦说,“科学提供了人类所向往的目标的手段,可是它不能提供目标本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