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笔下的别绪是洛阳什么什么?

如题所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江苏丹阳的芙蓉楼送友人北上洛阳所写。全诗将秋天的景象与对洛阳的思念。

但其实,王昌龄并不是洛阳人。在唐代甚至之前的东晋、南朝,洛阳、秋天、故乡等标签常常在文学创作中被联系起来。王昌龄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王湾也曾在诗作中进行过类似的情感表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环境科学博士黄婕在其所著的《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一书中就谈到,洛阳在隋唐时期成为了让士子归心,在文化上具有磁场效应的空间,让人产生乡愁。

“不仅是出身洛阳的人,在洛阳长期居住过的、短暂停留过的,甚至根本,诶呦来过洛阳的人,都会对这个地方产生留恋、憧憬、向往之情”。

所以,隋唐时期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来表达上述情感。

比如,诗人武元衡《春兴》写道,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又如,诗人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中写道,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再如,王维《送崔兴宗》云

“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评析这些诗作指出,

“(唐代)诗人的身份、境遇、创作背景和动机各不相同,……诗中情感却都是丰盈真挚、沁人心脾。他们所怀之乡,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生长的故土,这种怀乡之情是一种精神的扎根,诗意的栖居……对于文化士人来说,想象中的‘洛阳’带着文化的乡愁,是可以治愈他们空虚、失落与幻灭的良药。”




必须指出的是,洛阳以及长安之所以能够引起唐代人的文化乡愁,与这两座都城在汉代的卓绝地位有关。而这两座城市先后在东汉末年、西晋“八王之乱”后陷入长久动乱,盛唐之际又因安史之乱再度陷入纷乱。这几次大的动荡尤其是西晋末年、唐朝中期,许多知识分子被迫去国离家,在诗作中反复表达对中原的怀念。而在南宋,陆游等诗人也以作品来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家国之伤。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记述了自古以来中国以及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评述了洛阳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介绍了这种影响超出国界在日本落地生根产生了洛阳学、日本将京都建设为一个空间感和意义感类同于洛阳的城市等情况。对于大众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简略的洛阳文化读本,而且也会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西周时期就营造了洛邑。不少中日文化学家、历史学家都曾指出,洛阳不仅被视为夏王朝的故地,而且从中原方位来看,确实立于天下之中,这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具有不容低估的含义。尽管西汉王朝没有建都洛阳,但洛阳从未分封给任何异姓王或同姓王。东汉王朝选择以洛阳为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择此处可以更好的贴合东汉王朝确立的儒家意识形态相关。东汉世风也因此发展为相当纯正的儒家正统,尽管这种思想本身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却能够起到约束野心家政治欲望的作用。董卓在洛阳行废立,但各种倒行逆施更多的出自于焚毁洛阳、西迁都城以后——焚毁洛阳城,也宣告了董卓对于汉朝士人笃行的王道的摒弃,而这一点恰恰决定了他本人无法收服人心。而曹操在挟持天子20多年以后,仍然不敢直接篡夺天子之位,也不得不说是摄服于经由洛阳传延了100多年的儒家意识形态。



曹魏建国以后,洛阳再次被确立为都城,并成为魏晋玄学的策源地。“八王之乱”后,少数民族部族和政权盘踞中原,这些部族和政权也无不将攻据长安和洛阳作为确立统治中原合法性的前提。到了隋朝,隋炀帝已经将政治中心从长安迁入洛阳,并修建了自洛阳分别联通南北的大运河。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书中谈到,在日本,京都的建城就是取自于中国洛阳,其中许多地名都直接取自洛阳。日本的地方诸侯在古代到京都朝见,也被称为“上洛”。京都乃至整个日本,曾在制度、思想、建筑、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充满了中国风格,尤其是长安风格、洛阳风格。书中也谈到了日本诗人频频以洛阳作为作诗的元素。此外,日本还发展出相当完善的洛阳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释义: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8
王昌岭笔下的别绪洛阳应该是王昌岭的故乡。是想让朋友带给故乡故人的消息。
第3个回答  2019-12-28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是非常想念家人,让他们放心,自己会刚正不阿,不做亏心事
第4个回答  2021-02-12
是指当时洛阳的皇帝武则天。他写的许多诗都是反对武则天统治的,因为他觉得女人难当大任。而且当时武则天看多了理智的统治,最终成为了大周朝的皇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