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着读无机化学式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简言之,无机物命名来自法语,无机物化学式来自拉丁语。二者语序一开始就是相反的。英语和德语在19世纪末颠倒了命名语序,今天的英语和德语,化学式和命名顺序是一致的日语19世纪初,从当时的英语,引进了某化某,某酸某的语序。汉语19世纪规则不统一,20世纪初引进日本的命名规则,就是今天化学式和命名顺序相反的状况。具体说明一下:无机化合物的名称大概是18世纪拉瓦锡制定的。拉瓦锡是法语写作的。它的规则是,金属是修饰词,表达“某金属的氯化物,某金属的硫酸盐”这样的意思。法语没有属格,表示所属关系,要把定语用de短语表示,放在后面,因此,都是非金属或酸根在前,金属在后。比如氯化钠是Chloruredesodium。但拉丁语的语序,用的是属格修饰化合物。拉丁语的语序是,强调的部分在前。酸根和非金属被认为是化合物的一般类别,而金属是该化合物的特色,所以都是金属在前。“钠”Natrium,氯化钠就是NatriiChloridum,硫酸钠就是NatriiSulphas因为化学式是拉丁语简写,所以要照着拉丁语语序来,NaClNa2SO4(19世纪人们更习惯写Na2OSO3)之类。化学式和命名,一个来自拉丁语,一个来自法语,一开始就是相反的。18到19世纪前期,英文和德文的语序也是受法语影响,氯化钠英语是ChlorideofSodium,德语是Chloridnatrium。大约到1880年,才受到化学式影响,英语和德语逐渐转变为金属在前的写法,就是英语改为SodiumChloride,德语改为Natriumchlorid。而法语语序直到今天也没有变,还是非金属/酸根de金属的语序。日本最早引进欧洲化学学说的是宇田川榕庵1837年出版的《舍密开宗,它主要依据的是WilliamHenry的英文著作TheElementsofExperimentalChemistry。当时都是非金属和酸根在前的,比如氯化钠ChlorideofSodium,氧化钠OxideofSodium之类。宇田川榕庵的《舍密开宗也是这样的词序,比如H2S叫“硫化水素”,Na2SO4叫做“硫酸曹达”,等等。这个命名法在日本一直保留到今天。中国最早的化学书是1870年《化学鉴原》,直接照化学式写的,SO3写作“硫养三”(这个数字三是小字写在“养”的旁边的),NaCl写作“钠绿”,硫酸钠在当时化学式写作“Na2OSO3”,中文是就“钠二养硫养三”。但是这样不方便,也不利于读者了解“钠二养硫养三”和“硫强水”(硫酸)之间的关系。所以,当时其他一些书还有一些不同的规则,比如把这个叫做“硫强钠”。此外也有受法语影响非金属写在前面的,比如PbO叫"养铅"。这些和今天没有太大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我们用的命名法,是虞和钦1902年发表《化学命名法》从日本带进来的某酸某,某化某。具体就是氯化钠,硫酸钠,基本和现在没有什么差别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7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一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首先按正前负后的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顺序通常是指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注意:当某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如CO2;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书写其化学式时,一般把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方,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如NaCl。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第2个回答  2018-01-07

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作“X化X”,如“CuO”读作氧化铜。当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止一个时,还要读出粒子个数,如“P2O5”读作五氧化二磷。有带酸的原子团要读成“X酸X”如“CuSO4”读作硫酸铜。还有的要读“氢氧化X”,如“NaOH”叫氢氧化钠。在读含铁化合物时还要注意铁的化合价,+3价读作铁(如“FeCl3”读作“氯化铁”),+2价读作亚铁(如“FeCl2”读作“氯化亚铁”)。若含结晶水应先读出结晶水的个数读作“X水合X”,如“CuSO4·5H2O”读作“五水合硫酸铜”(注:结晶水个数为1,也应读出个数,读作“一水合X”)。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