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里面放什么香料(中药)好?

我们要毕业了,想做个香包给朋友,有纪念性意义的。
1.要什么颜色.材料的布等。
2.里面放什么香料.中药多少克?,最好和仙剑4有关的。PS:梦璃的香
3.怎么做?
4.哪里买?
5.我是承德市的,我要在市里买。
6.那些药多少钱?
7.能放朱砂吗?鸢尾呢?
8.好闻的。
有点苛刻希望有人回答问题。好的加分!最好有图片。
特好的再给(20—70)分!
告诉我什么配什么来个好闻的,来个方子。自己找,有点难。还有,告诉我那些都多少钱啊。只说贵我也不知道什么价啊~还有,朱砂能买到吗~什么价格?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内装的香料通常是用白术、白芷、山奈、苍术、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茎碾碎混合制成的。
  制作步骤:http://www.qyxnc.cn/Info/NetQY/Cul/200704/Info_20070424180514.html

  一、材料::1,将宽约0.5-7公分的4种颜色丝带(如红、绿、蓝、黄)各剪10小段,每段长4-5公分。
  2,先用厚纸制成直径约4公分的园块,作为模具,将模具纸板放在布上,用笔画、剪出两块,布块对折两次,确定中心,用笔在中心画一个点。
  3,薄绸子(色不拘)剪成斜条,宽约1.5公分,长约15公分。
  4,固体胶、剪刀、针、线。
  二、步骤:先做一个。
  1,将4种颜色的丝带,各取1根,头尾相压用固体胶贴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点。此为第一层。以后各层颜色的顺序均同第一层.
  2,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外围平行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距离相等。此为第二层。
  3,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直角外与田字垂直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此为第三层。。
  4,与2同。丝带与第三层平行,粘贴时保留相同 的距离,四种颜色丝带仍成方形。此为第四层。
  5,与3同。丝带与第四层方块的直角垂直,与第三层平行,方法同上。此为第五层。至此粘贴完毕。四种颜色形成由内螺旋状向外扩展的图案。
  6,将布块翻面,边缘剪齐,未粘好部位补胶。
  7,用斜绸条滚一面边。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种中药2-3克,三个手指捏一撮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剑有的,一般比较大的中药店都可以买到,您只要写好名称交付药店人员说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买到,只是像没药之类比较贵。所以您要先让他们帮您估计下价格再选定。

  没药×1
  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采集由树皮裂缝处渗出于空气中变成红棕色坚块的油胶树脂。拣去杂质,打成碎块生用,内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
  【药性】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没药的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痛证。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证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医学入门》:此药推陈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
  2《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3《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之药,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丁香×1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用】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茄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古籍摘要】
  《日华子本草》: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广藿香×1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切段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湿温。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青木香×1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药性】辛、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应用】
  1.胸胁、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泻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
  3.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鉴别用药】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
  《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脯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龙脑香×1
  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树的树干、树枝切碎,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应用】
  1.闭证神昏。本品味辛气香,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较弱,二者常相须为用。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更宜用于热病神昏。治疗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证,常与牛黄、麝香、黄连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闭证属寒,常与苏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温开药配伍,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目赤肿痛,单用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点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疗风热喉痹,以冰片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患处取效(《濒湖集简方》)。
  3.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热消肿、生肌敛疮方中均用冰片。治疮疡溃后日久不敛,可配伍牛黄、珍珠、炉甘石等,如八宝丹(《疡医大全》),或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经验方》);治水火烫伤,可用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药膏外用(《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搅溶于核桃油中滴耳。
  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鸢尾香×1
  别名乌园、乌鸢、紫蝴蝶、蓝蝴蝶、老鸦扇、扁竹叶、九把刀、燕子花、扁竹兰、扁竹、蒲扇风、老君扇、扁柄草、铁扁担、交剪七、鲤鱼尾等,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药材基源为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
  【药性】: 辛;苦;凉;有毒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应用】
  咽喉肿痛;肝炎;肝肿大;膀胱炎;风湿痛;跌打肿痛;疮疖;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 体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功效分类】 消食药;解毒药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名医别录》:疗头眩
  乳香×1
  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将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使树脂渗出,数天后凝成固体,即可采收。可打碎生用,内服多炒用。
  【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
  1.跌打损伤、疮疡痈肿。乳香辛香走窜,入心、肝经。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治跌打损伤,常配没药、血竭、红花等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没药、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治痈疽、瘰疬、痰核,肿块坚硬不消,可配没药、麝香、雄黄以解毒消痈散结,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常配没药研末外用以生肌敛疮,如海浮散(《疮疡经验全书》)。
  2.气滞血瘀之痛证。本品辛散走窜,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珍珠囊》谓其能“定诸经之痛。”治胃脘疼痛,可与没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医学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等药用;治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常配伍当归、丹参、没药等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疼痛,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
  《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治妇人难产,折伤。”“乳香香窜,能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
  《本草汇言》:“乳香,活血祛风,舒筋止痛之药也。……又跌仆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3
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乳香、薄荷、艾叶等带香味的中草药。主要用来驱赶蚊虫等。人们长期闻这些香味可以增加免疫力。
第2个回答  2009-05-25
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
简单配方:白芷、苍术、甘松香、菖蒲、蒿本、桂枝、高良姜、丁香、沉香、各2钱(6克)冰片0.5克(冰片其实是发散剂)
其余可放入香囊的中药有
佩兰、艾草、木香、川芎、檀香、陈皮、肉桂、藿香、川椒、薄荷、雄黄、乳香、白豆蔻、肉豆蔻、桂官、益智仁、小茴香、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苏合香等。
各按喜好吧。
第3个回答  2009-05-28
用香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