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用二分法来区别的心理的现象有哪些?

如题所述

你好。我在书上看到了当年佛洛伊德和爱因斯坦的一次对话。大意是说,佛洛伊德给小爱抱怨:“你看你的相对论很少有人能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能来指手划脚。而我的理论人人都可以说是狗屁。好烦恼哦~”
他的发现,推动了许多领域的发展。心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
许许多多的交叉学科出现了,特别是经济学,因为从马尔萨斯开始,西方经济学把有效需求理论引入了经济学的殿堂,开始改写萨伊的关于供给决定需求的定律。李嘉图等等大牛们与马尔萨斯论证了很久,才确立了有效需求理论。
而这个理论的来源,就直接来源于马尔萨斯对于男女欲望的研究。包括边际效用理论,其实都是来源于心理学的观察。
男欢女爱,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对错而言,《廊桥遗梦》 的禁欲主义主题当年竟然造成了离婚率的小幅上升。也说明了现代人的价值观正在改变。心的越轨其实在现代人看来已经和行动的越轨差不多了,所以还不如遵从欲望。越轨到底,笑~
最近在看经济史,很多思想的来源都可以慢慢理清楚了。
至于那个历史时期的二分法,我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来源。
艾思奇, 继承了苏联30年代的一套路,把整个哲学看做是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相互斗争的一部历史。造成了文革期间,一个经典的公式:
形而上学+唯心=反动的、落后的
唯物论+辩证法=革命的、先进的
这里的形而上学,其实是指一种固定不变的分析方法。但是,好玩的地方是,形而上学的内涵其实远比这个要宽泛地多,那个时代不知道是谁只取了它的这一个意义,造成整个一代人听到形而上学+唯心都会大皱眉头。
我也不明白唯心主义哪里错了?
佛教的唯实论,内容庞杂精妙。开篇其实就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段论,你能说逻辑三段论不是科学?没有三段论的论述法,人根本无法做出任何逻辑推论。还有帝王术的那几章,有些内容竟然和马氏的帝王论类似。应该归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吧?所谓的因果逻辑描说,在我们这些被洗脑的人看来,因果报应、十二因缘说,全成了迷信。我也纳闷了,那么关于牛顿所建立的经典力学的因果逻辑描述,F=MA,力与反作用力,以及现代量子力学基于概率统计学所描述的因果逻辑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啦?
大乘佛教一直在努力探索社会科学中很多现象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以及当时人们的时空观念。大乘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固定不变的观念。 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从现代科学看来也非常正确的理论基础:诸法无常。即YOU CAN'T STEP INTO A SAME RIVER TWICE。
用现代的话翻译过来便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便是---真理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
多朴素的价值观。
形而下学在土摩托最喜爱的培根那里得到发扬光大,形而下学是什么?我说个不精确的定义吧,就是自然科学的总和,所以牛顿当年才把自己的书名里加上了“自然哲学”四个字。
看人工智能简史就明白,太多人都在探索这个领域。只不过是走得方向不太一样,莱布尼茨走了数学一线,还有很多人工智能学者走得是形式逻辑的一线,想用PROLOG或者LISP这类逻辑方法来映射这个世界。数学是科学最精确的表达,尤其是几何学与代数学。所以,历史上才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由数学来描述~
包括薛定谔的启蒙老师,都认为世界的背后是有一个唯理性的本体,纯数学的精确表达。
而如果没有本体论,我们这些程序员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写东西了。第四代编程语言,4GL。整个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其实都是在说关于哲学的问题。
建立父类,描述实体,建立子类,继承父类。写接口函数,这就像是一个家族图谱一样,桌子-->餐桌。餐桌继承桌子的所有属性,这些难道不就是形而上学,不就是逻辑原子论?形而上学的东西到处都在用。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再好不过的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