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年龄比较

只说两点,一,绝对正史,二,所谓名人就是至少在《三国志》里面有传的,比如五虎将之类的;年龄么,就是死的时候的年纪,最好呢,还有生平,比如这个(???——???)几几年到几几年的意思,大概就可以的,不知道的可以不写。
特别想知道的一点,诸葛和司马那个年纪大,还有三国三霸。
分呢,先给10分,好的我会追加至少50.这个主要怕没人知道,浪费了。
再啰嗦下,绝对正史,杜绝YY和小说,扯淡的和闲人滚开!!
嗯,都不错,但希望全点。

刘备出生于161年,这个是有确切记载的,赤壁之战时47岁,也不小了。

关羽卒于219年,那年他59岁,这么算来他出生于160年,实际年龄要比刘备还大一岁,赤壁之战时48岁。

张飞221年去世时54岁,所以他应该是出生于167年,赤壁之战时41岁。

鲁肃生于172年,赤壁之战时36岁,比刘关张都要小,算不得忠厚长者吧。

周瑜生于175年,赤壁之战时大都督才3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惜天妒英才,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就死了,享年才36岁。

诸葛亮生于181年,赤壁之战时27岁,标准青年一枚,老版《三国演义》把他演老了,新版的更贴近一些。

曹操曹阿瞒生于155年,赤壁之战时53岁,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

孙权生于182年,赤壁之战时26岁,比诸葛亮小一岁,是这些人中最小的。这么看来,难怪吴国能比蜀汉国祚要延绵一些了,人家君主大臣都要年轻一大截。

司马懿29岁,诸葛亮27岁。司马懿年纪更大。刘表66岁,贾诩61岁,孔融55岁,曹操53岁,张昭52岁,荀攸51岁,刘备47岁,荀彧45岁,曹仁40岁,张辽39岁,郭嘉38岁,鲁肃36岁,李典34岁,周瑜33岁,杨修33岁,马超32岁,吕蒙30岁,庞统29岁,司马懿29岁,

汉献帝刘协27岁,诸葛亮27岁,孙权26岁,陆逊25岁,曹丕21岁,马谡18岁,曹植16岁,邓艾11岁,姜维6岁,魏明帝曹睿2岁,刘禅1岁。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曹操曹阿瞒生于155年,赤壁之战时53岁,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

关羽卒于219年,那年他59岁,这么算来他出生于160年,实际年龄要比刘备还大一岁,赤壁之战时48岁。

刘备出生于161年,这个是有确切记载的,赤壁之战时47岁,也不小了。

张飞221年去世时54岁,所以他应该是出生于167年,赤壁之战时41岁。

鲁肃生于172年,赤壁之战时36岁,比刘关张都要小,算不得忠厚长者吧。

周瑜生于175年,赤壁之战时大都督才3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惜天妒英才,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就死了,享年才36岁。

诸葛亮生于181年,赤壁之战时27岁,标准青年一枚,老版《三国演义》把他演老了,新版的更贴近一些。

孙权生于182年,赤壁之战时26岁,比诸葛亮小一岁,是这些人中最小的。这么看来,难怪吴国能比蜀汉国祚要延绵一些了,人家君主大臣都要年轻一大截。

司马懿29岁,诸葛亮27岁。司马懿年纪更大。刘表66岁,贾诩61岁,孔融55岁,曹操53岁,张昭52岁,荀攸51岁,刘备47岁,荀彧45岁,曹仁40岁,张辽39岁,郭嘉38岁,鲁肃36岁,李典34岁,周瑜33岁,杨修33岁,马超32岁,吕蒙30岁,庞统29岁,司马懿29岁,

汉献帝刘协27岁,诸葛亮27岁,孙权26岁,陆逊25岁,曹丕21岁,马谡18岁,曹植16岁,邓艾11岁,姜维6岁,魏明帝曹睿2岁,刘禅1岁。

扩展资料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公孙度和董卓部将徐荣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公孙度得以出任辽东太守。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此时中原混乱不堪,而辽东郡偏居东北,所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他还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03
刘备(161—223),字玄德,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军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帮助孙权大胜曹操于赤壁,入侵夺取益州与南中,自立为西蜀国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三国演义》中,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温酒斩华雄”等佳话。

张飞(?—221年六月),汉族。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省涿州市),身高八尺(演义)。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张达刺杀。

赵云(?—229) 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马超(176-222)(47岁),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因长相非凡,穿着讲究(《三国演义》中:一来人才出众,二来结束非凡),被称为“锦马超”。马超,名门望族,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南,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娶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分之一的羌人血统。

黄忠(?-220)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后将军,赐关内侯。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为蜀汉五虎大将之一。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卞氏所生,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的开国君王,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魏国丞相。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即其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孙坚(156-192)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策(175年5月17日-200年11月23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族。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汉末群雄之一。绰号“小霸王”。孙权称帝后,追谥他为长沙桓王。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称帝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卒于神风元年(公元252年)。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汉族。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第3个回答  2009-05-04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魏名将,身高约合现今1.75米。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主力,使敌军十万退却,更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威天下,为操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黄初三年,抱病退吴将吕范。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
夏侯敦(?-220),字远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国名将,曹操部下重要将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刚烈军属知礼,独目亦能堪重任( 左眼中箭失明) 。最早跟随曹操的名将之一,[190年],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敦担任裨将军,跟随征伐。后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让夏侯敦为司马,另外带兵屯住于白马,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夏侯渊(?-219),字妙才,夏侯敦的族弟,八虎骑之一,勇力过人。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随曹操而起,并常年转战各地,克昌豨,剿雷绪,攻马超、逐韩遂,灭宋建,平诸羌,当时号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战功极多。封为博昌亭侯,征西将军,假节。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后征战四方,屡立功勋。在平定马超叛乱后负责西北防线的镇守。公元219年刘备攻打汉中定军山,为蜀将黄忠所袭,不幸战死。
典韦(?—197),东汉末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人称“古之恶来”(恶来是商纣王部下猛将)。曹操部下重要将领。初属张邈,后属夏侯敦。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韦奋力勇战,为曹操所异,又因其人忠诚谨重,自此引典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于宛城时,张绣先降而复反,急迫曹操本营;典韦守着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最终因敌人太多而战死。
许褚(?—232),字仲康,谯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的武将,曹操的重要部将之一,和典韦一同统率着曹操的亲卫队“虎卫军”。因为他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痴”的绰号。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属安徽定远县)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促成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中献计献策。
陶谦(132—194),字恭祖,丹阳人.他小时候是孤儿,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操。董卓之乱中,各州各郡纷纷起兵,当时天子在长安城中,与各处都中断联系。陶谦就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又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刘琦公元173年-210年)(估计),其字不详。山阳高平人,荆州牧刘表之长子。曹操南下,军至新野,刘琮投降,刘琦避走江南。曹操战败于赤壁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次年逝世。
公孙瓒(?-199)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献帝年间占据幽州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刘备曾投其帐下。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刘晔,字子扬,扬州淮南成德(今安徽肥东)人,曹氏三代重臣,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国太中大夫。料事如神,屡献奇策,用之则吉,违之则凶,但终因他为汉室宗亲而被曹氏所忌,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所献取蜀灭吴之策,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采纳.刘晔之才未尽其用,而曹魏也终于未能统一全国。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南安狟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官至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谥曰壮侯。有一子庞会。曹仁为蜀将关羽围於樊城,德为征西都先锋,随征西将军于禁引军赴救。其时诸将皆以德兄柔、故主超均在蜀,素疑德;德遂奋意力斗羽父子,又箭射羽,深为羽所忌惮。然禁惧其立功,加以制肘。魏军败,德誓死不降,为羽所杀。太祖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魏延因被认为谋反而遭杨仪一党所杀,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官至: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庞统(179-214)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在涪城大会上,与庞统一起策划刺杀刘璋的计划。伐蜀成功后,曾与诸葛亮讨论治法之事。后来任蜀郡太守时公报私仇,听闻诸葛亮向他人的解释后有所收敛。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原为军阀杨奉的部下任骑都尉。公元196年,曹操击败杨奉后投靠曹操。参加过多次重大作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治军有方。曹操曾称赞徐晃:“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官渡之战中烧毁袁绍的后勤粮草有功,加封都亭侯。曹丕称帝登基后官拜右将军,封逯乡侯,后进封杨侯。击败刘备于上庸后,驻守阳平关,改封阳平侯,假节钺,食邑3000。徐晃对曹氏集团忠心耿耿,曾说过:“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公元227年病死,死后谥壮侯。
曹仁(168-223)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族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八虎骑之一。官至大司马。谥曰忠侯。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并陶谦将吕由,克句阳,生获吕布将刘何,鸡落山之战战胜袁绍军,赤壁兵败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魏蜀之战挡住了关羽的进攻,攻破邵。
李典(174—209,一说180—215),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钜野)人。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历任东吴大都督、丞相。吴大帝孙权兄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
于禁(?-221)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早期随鲍信起兵讨黄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 屡建功勋。曹操征张绣失利, 大军溃散, 唯独于禁临危不乱, 且战且退. 后来在败吕布,破袁绍等大小战役中,于禁等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和后拒,成为曹军将领中的骨干精英。
乐进(?-218)字文谦,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名将,曹操帐下将领。以胆识英烈最早投奔曹操,为帐前吏。随军多年,南征北战,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绍子谭、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乐进与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号为名将。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谥曰威侯。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
黄忠公元220年就病逝了,有的文献记载他活了75岁,岁数是不小了。
关羽死于219年,在麦城外被孙权军队所执,不久被孙权所杀。
张飞死于221年,伐吴之前被部将所杀。
赵云死于229年,是病逝的。死前一年刚刚与魏将曹真打过一仗,最终寡不敌众,还被贬了职,但那一役失利的责任并不在于他的指挥能力,而是蜀军人数太少,无法抵挡数倍的强敌。
马超死于222年,也是病逝的,那一年他只有46岁。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魏国丞相。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即其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如果比死时的年龄司马懿大,谁让诸葛亮先死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