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好的悬赏积分再加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编辑本段]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护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盾。古代甲盾是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抛弃。
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
7.畔:同“叛”。
8.有:或,要么。
9.和:和顺、和谐。
10.环:包围。
11.环而攻之:而,并且。
12.而不胜:而,却。
13.米粟:粮食。
14.顺:顺从。
15、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16、以:用。
17、之至:达到极点。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们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内亲外戚也会背叛;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人,所以获得民心的君主要么不打仗,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会胜利。”
[编辑本段]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0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遇到适宜作战的气候的人,但不胜利的人,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所以说:限制老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锐利的兵器。得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亲戚也会叛离;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要么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12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们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内亲外戚也会背叛;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人,所以获得民心的君主要么不打仗,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会胜利。”
第3个回答  2009-05-11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比如说一个小城,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内亲外戚也会背叛;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仗,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会胜利。”
第4个回答  2012-04-18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遇到适宜作战的气候的人,但不胜利的人,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所以说:限制老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锐利的兵器。得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亲戚也会叛离;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要么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