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月球引力引起的,但为什么其引力只对水作用而引起潮汐?

如题所述

潮汐是月球万有引力引起的吗?
周强

我们先看看万有引力公式:F=GmM/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我们知道月球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81,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而地球半径6371千米,最后算出月球对地球的物体万有引力大约不到地球的重力1/294875,这么小的力,他怎么能引起潮汐?可以说毫不相关,地球的对地球的物体引力(重力)要远远大于月球对地球的物体的引力! 

那么究竟潮汐怎么引起的? 

实际上潮汐力是物体流动力和重力的结果,而跟月球的万有用力没有关系,即使有在重力面前也是忽略的! 
流动力F= k Tρg / P 已经很清楚表达了意思,也就是潮汐所受的力是流动力以及自身的重力,这个力只跟自身的温度,浓度以及压强有关! 
而流动力主要决定于自身浓度,压强和温度,而对于海水来说,浓度和压强基本接近,所以改变的主要是温度!而温度是决定于海水的所接受的能量,也就是太阳能!

 

所以太阳升起和降落会有潮汐的原因,因为升起时,太阳能量急速增加,而降落时能量急速降低,这就会导致温度的激烈变化,从而引起流动力的激烈变化!而能量变化时,温度变化要有一个时间,所以潮汐一般要延后能量变化50分钟左右! 

地球能量的改变,就会引起流动力的改变。太阳从东边升起和西边降落都会发生激烈的能量变化,这时流动力也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太阳从东边升起就会引起潮,太阳从西边降落就会引起汐,但流动力是跟温度有关,能量改变温度有一个过程,所以潮汐的时间跟太阳升起降落的时间一般要推后50分钟!所以地球除南北两极及个别地区外(没有太阳的影响),各处的潮汐均有两次涨落,每次周期12小时25分,一日两次,共24小时50分,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要推后50分钟。在太阳从东边升起和西边降落的这段过程涨潮和落潮之间有一段时间水位处于不涨不落的状态,叫做平潮。如图: 





 


每月的农历初一,二或者是农历十五十六,也就是日地月出于同条直线上时,如图: 

                 





在初一,二时,月球刚好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月球完全没有能量反射到地球上,所以这时地球接受月球反射能量最少,地球的流动力就会发生激烈变化而引起地球的潮汐反映。同样的道理,在初十五,六时,这是月球反射的能量最大,所以这时地球接受月球反射能量最多,地球的流动力就会发生激烈变化而引起地球的潮汐反映。 
而在初七,八和初二十三,四时,刚好月球和地球,太阳成一直角,这时能量也发生着比较激烈变化,也会引起地球发生小潮汐。 

地球不光有液体潮汐,固体,气体也有潮汐,因为固体一样有流动力的变化。只不过固体因为重力的原因,表现的没有那么明显而已!气体因为飘在空中,不容易被我们感觉到,其实气体的“潮汐”也是变化很大,他甚至是陆地地震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潮汐现象就是能量发生改变的而引起流动力发生改变的一种受力现象而已。潮汐的时间段也是容易发生地震的时间段,因为地震也是地质受力的一种情况。而地质受力却却跟潮汐一样受的是流动力(当然重力也参与其中)。 


所以潮汐跟月球万有引力没有关系!他只跟重力和流动力有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海洋潮汐是月球引力作用结果吗? ——论潮汐的真正物理成因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8-1-13 21:19 作者: 神龙 来源: 龙易国学---中国最大传统文化社区

本站网址:http://sea3000.net/wangxiyu 站长电邮:[email protected]
投稿时间:2007.04

一看文题就知道:你在怀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公认的海洋潮汐成因学说;你想要推翻近代海洋潮汐学所依据的基本动力理论基础;你甚至还想要标新立异另立一套海洋潮汐成因的新理论。

一点不错。开宗明义。这个文题的立意是很清楚的。

近代海洋潮汐学说的立论基础是错误的

对于海洋潮汐的成因,早在中国东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谓之“涛之起也,随月盛衰”。自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后,特别是 1687 年牛顿亲自提出关于平衡潮理论之后,拉普拉斯又提出了关于潮汐动力学理论。至此,近代海洋潮汐学说的理论基础似乎巩固地建立起来了。几百年来,人们对于潮汐的基本动力是来自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这个经典的基本观念,也似乎是不容置疑地被普遍接受了。

我也曾经是这个理论学说的盲从者。从启蒙上小学起,书本上和老师所灌输的都是这个观点。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宇宙中诸多物理现象的广泛兴趣,逐渐对潮汐成因的固有观念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开始,还仅仅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 1/49;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 1/81.3;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地球的 1/6;月球的反射率是地球的 1/5.5;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是地球的 1/4.7;月球大气密度是地球海平面的 1万亿分之一;月球整体磁场微弱到现代仪器还测不出;月球的自转速度同其轨道运行速度同步,月球总是以其半面对着地球;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 38 万多公里;月球本身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以每 27 日 7 时 43 分 11.47 秒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月球和地球整体系统的质量中心又是在地球的内部;…… 依据如此等等一些物理数据和参数,自然就会轻易地发现:原来月球连它自身表面大气的气体微粒都还吸引不住,这又怎么能够设想月球会在 38 万公里之遥会使地球表面的汪洋大海发生汹涌澎湃的巨大作用呢?

至于提到“万有引力”,那就更是可叹!因为“万有引力” 只有同“万有斥力”并存才有意义。宇宙中任何运动的物理现象,都是引力和斥力、正和反耦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单纯以月球和太阳的所谓“引力”来解释地球潮汐的物理成因是解释不通的。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只是不相信这种潮汐理论的正确性,却又找不出一种正确的解释。

直到 1977 年 8 月 18 日午夜,在我真正领悟到了宇宙物质成因的统一场原理之后,才敢于肯定地说:当代的潮汐学立论基础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潮汐成因理论,只有从统一场论的场的正—负转换和新电磁学理论当中去寻找和重新建立。

潮汐发生的动力源泉

潮汐学,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包括有气潮、海潮和固体潮三大方面内容。而三大潮汐的基本动力源是统一的,其潮汐周期也是完全一致的。

地球三大潮汐的成因,是同月球没有直接联系的。即便是没有月球的实际存在,地球上也照样会有潮汐现象发生。潮汐是宇宙自然界的普遍物理现象。

地球三大潮汐的动力源泉,是地球自身电磁场和太阳系整体磁场以及太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正—负转换作用于地球表面物质粒子的结果。

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中心,是一实体的、核荷呈中性的中子星核。在围绕中子星核的液流层轨道上,正运行着一颗游离的正中子星核,这就构成了地球的质核。这也就是现代地球物理学上所称的地核。

地核携带有一个天体正核荷。在围绕着地核的液流层轨道上,也正运行着一颗游离电子星核,电子星核携带有一个天体负核荷和一个天体正电荷。因此,地球内部的核荷也是呈中性的。然而,地球却携带有一个天体正电荷。

在围绕着地球的空间轨道上,正运行着人们朝夕相见的月球。月球的内部携带有一个天体正核荷,其外部携带有一个天体负电荷。月球内部的天体正核荷同地球不发生关系,而月球外部所携带的天体负电荷却中和着地球本身所携带的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地—月亚原子天体系统。

二. 地球磁场和太阳整体磁场的正—负转换

作为一个物场,都是呈四维结构的。地球本身是一个电磁交变场,而地球又是置身于太阳系整体电磁交变场之中的。因此,地球在太阳系整体磁场中每自转一周,地球正—负面场的局部点上都会发生一次磁性的正—负转换。地球局部点上的昼夜交替,这是人们每天都可以直观和经历的。而地球局部点上磁性的周日变化,这又是现代科技可以准确观测的。

太阳系的整体磁场,它是由太阳自身电磁交变场所衍生的。太阳系整体磁场的正—负转换,真实地反映出太阳的真自转周期。这就是说,地球在其运行轨道上每经过30 天左右的时间,地球磁场就会同太阳系整体磁场的磁变周期耦合一次。因此,地球正—负面场的局部点上,受太阳系整体磁场的影响,也要经历一次磁性的正—负转换。地球局部点上的这种交替变化,人们可以通过月相的变化直接观测到。[注意! 就目前月球的物理状态而言,它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地球磁场的影响,而主要由太阳系整体磁场支配着。因此,月相的变化并不是月球本身自主运动的映象,而仅仅是太阳系整体磁场变化的映象而已。] 而太阳系整体交变磁场反映在地球局部点上的交替变化,这又是现代科技可以精确观测的。

地球自身磁场和地球所寓居的太阳系空间磁场的物理状态,是决定地球表面物理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三. 物质分子和原子在磁场作用下的物理状态

宇宙中的物质,都是由化合分子、原子和核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和核子同宇宙中的天体一样,也都是呈四维结构的。

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分子、原子和核子,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核磁或电磁的交变场。宇宙中的分子、原子和核子,其核磁或电磁绝对呈中性的是极少数,即便有也是暂时的。因此,宇宙中绝大多数的物质粒子都是具有核磁性或电磁性的。即便是绝对呈中性的粒子,它们也还存在着正、负极性。

物理实验告诉我们:凡是带有磁性的粒子,它们在磁场中都要受到场的制约。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行动,是随着磁场的正—负转换而转换的。

1. 当着逆时针正转的带电粒子,处于磁场 N1 极面场的时候,它们的磁极性不变;而当正旋的带电粒子处于磁场 S1 极面场的时候,它们的磁极性就会发生倒转。因此,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每运行一周,其磁极性都要经过一次正—负转换。

2. 当着逆时针正转的带电粒子进入磁场 N1 极面场的时候,它们受磁场的影响要发生前进的加速度;当这种前进的加速度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在其磁极性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受磁场的影响又要发生前进的减速度;当这种前进的减速度达到一个最小值的时候,也就是到达 N1—S1 极面场的临界面,带电粒子就会发生磁极性的倒转。当着经过磁极性转换的带电粒子(其视向为顺时针反转)进入磁场 S1 极面场的时候,它们受磁场的影响也要发生前进的加速度;当这种前进的加速度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在其磁极性不变的情况下,也同样受磁场的影响要发生前进的减速度;当这种前进的减速度达到一个最小值的时候,也就是到达 S1-N1 极面场的临界面,带电粒子又会发生磁极性倒转,从而进入到下一个周期。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这种运动状态,已是近代电磁学上的一般常识。

潮汐的真正物理成因

前面已经说过:地球自身电磁场和太阳系整体磁场以及太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正—负转换作用于地球表面物质粒子,是地球三大潮汐的动力源泉。

一. 潮汐是怎样形成的呢?

海洋,是地球表面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海水是呈液态状的,它是由含化合物的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又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一般说来是呈中性的。但是,激化的原子和化合分子又是交换自由电子的。因此,它们都是带电的和导电的。水的导电性是人所共知的。

任何化合分子和原子都是呈四维结构的,而分子和原子又都是带有磁极性的。凡带有磁极性的分子和原子,它们在没有磁场约束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无序磁场的情况下,分子和原子的排列都会是无序的。

任何单个原子和化合分子的自身都具有自转。凡自由转动的物体都具有一定的角动量。原子和化合分子在无序排列的情况下,其磁极性相反的原子和化合分子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电磁吸引和碰撞。这时,它们各自携带的角动量就会相互抵消。而物性相同或相似的大化合分子之间又会发生磁极的同类耦合,于是就结合成为具有一定晶格结构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此时,大化合分子之间的角动量也会相互抵消。化合分子运动角动量逐渐累进抵消的结果,也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固态物质结晶水平面或液态流体水平面。所以,任何不受核磁场或电磁场扰动的物质,不论是液态、固态和气态,它们都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物理状态。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物质的态势就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就是在有序磁场的作用下,物质分子之间相结合的晶格态势,就会随着磁场交变切割磁力线的增加而被逐渐激活。同时,也会随着切割磁力线的减少而由高激化态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晶格态势。这就是发生物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潮汐的物理成因机制。

海洋潮汐,是在有序磁场的作用下,被拉出晶格而激活了的海水分子,会沿磁力线的极性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所有被激活而参加有序排列的海水分子,都会朝着同一方向自转,于是,其自转角动量的叠加汇集,就形成了巨大的进动力量。这就是潮汐动力学的立论根据。潮汐的进退和潮汐的大小,是同磁场的正—负转换和切割磁力线的增减成正比的。

二. 潮汐可分那些类型呢?

(1) 地球日潮汐

全球海洋普遍存在着日潮汐现象。即每昼夜都有一次潮和汐的涨落交替。这是地球自转一周,地磁场要经历一次正—负转换,从而影响到海水中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也要随地磁场的正—负转换而转换的物理反映。

当人们站在地球面场的观测点上就会发现:在地磁发生正—负转换时,由于 N1—S1 面场两边都不切割磁力线,此时海水中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就变成了零。因此,就有一个海洋潮和汐相互转换的稳定期。当白日潮开始时,(即场的乾位)地球转换磁场沿着磁力线方向,由不切割磁力线逐渐增加切割磁力线的数目。此时,海水中被激活而按磁极有序排列的水分子的数目也随之逐渐增加,由此引起海水中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也随之增强。由于各个受激水分子带电质点的自转有了定向运动,而使全部受激水分子自转角动量的叠加,就形成了巨大的前进动力,这就是日间涨潮时的物理现象。当着地球旋转磁场切割磁力线达到一个极限值时(即场的离位),海水受激分子有序排列的数目也增加到了一个最大值。此时,海水中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也增强到一个最大值,这就是日间满潮时的物理现象。当满潮之后,又有一个暂短的稳潮期,然后就发生了退潮现象。退潮时,海水中受激分子带电质点的自转进动方向不变,只是地球磁场在单位时间内切割磁力线的数目在逐渐减少,海水中受激有序排列的水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少,由此引起海水中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也随之减弱,而海水中按晶格结合的中性水分子团却逐渐增多,潮位也逐渐退回到稳潮点,这就是日间落潮时的物理现象。当着地磁场再次发生正—负转换时(即场的坤位),夜间汐也就开始了。夜间汐同白日潮的物理成因一样,只是受激水分子有序排列的极性和自转方向相反而已。

地球日潮汐场位转换图:[图1]

zhong9001.jpg

图1. 地球日潮汐场位转换图

(2) 地球“月” 潮汐 (太阳日潮汐)

“月” 潮汐,实际上,它是同月球毫无关系的。只是因为月球目前的自转和轨道运行速度是同太阳系整体磁场接近同步,(月相反映的实际上是太阳整体磁场的同太阳内核自转周期有关的规律,同地球气候和生态紧密相关,故中国传统历法的一大特征是用同月相对应的阴历表示月历。)又由于习惯上的提法,所以,称之为“月”潮汐也未尝不可。但是,从天体物理学的角度,应准确地命名为“太阳日潮汐”。

太阳日潮汐,是同地球日潮汐的物理成因机制一样,只不过它是太阳自转磁场正—负转换作用于地球表面海水受激分子的物理反映而已。

太阳的自转周期为 26 天左右,太阳系整体磁场的磁变周期为 29.5 天左右。因此,反映在地球海洋上(地壳岩层亦同),也就有一个场的磁变周期。太阳系整体交变磁场同地球自身交变磁场叠加,就形成了以 30 天左右为周期的一次太阳日潮汐。

这种太阳日潮汐,反映在地球上,就是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即地球面场的观测点对应于太阳系整体交变磁场的离位和坎位时,当地就会出现一次最高潮位。而每逢阴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前后,亦即观测点对应于太阳系整体交变磁场的坤位和乾位时,当地又会出现一次最低潮位。这种周而复始的潮位转换,就是地球的所谓月潮汐。

地球表面海洋月潮汐场位转换图:[图2]

zhong9002.jpg

图2. 地球表面海洋月潮汐场位转换图

图释:

1. 图中心为地球自身的太极场。其阳极面场 N1 的河洛数(素)为 1、3、9、7,对应的卦象为乾、兑、离、震;其阴极面场 S1 的河洛数(素)为 2、4、8、6,对应的卦象为坤、艮、坎、巽。地球自身太极场每昼夜 24 小时自转一周,每小时经周天15°。地球每自转一周,其自身磁场就要经过 N1 极和 S1 极两次转换。而每一次转换其磁力作用于海水分子,都要有一次从涨潮到落潮的物理过程。每当到达离位和坎位,潮汐涨至最高点,然后回落,直至发生磁极转换。

2. 图的外围为地球自身场以外的层级宇宙空间场,即太阳系空间第三磁波环带相对于地球自身场的外太极场。其阳极面场 N1 和阴极面场 S1 同地球自身的内场是反相的,是相互对应和相互作用的。地球每自转一周它在磁波环带之中就要经过周天

12°(相当于 48 分钟)。地球在空间轨道上每运行 30 天左右,就要经过外场磁波环带一周,其外场也要经过 N1 极和 S1 极的两次转换。而每一次转换磁力作用地球表面的海水分子(地球大气潮和地壳固体潮也是一样),也都要有一次从涨潮到落潮的物理过程。每当到达离位和坎位时潮汐涨至最高点,然后回落,直至发生磁极转换。其离位和坎位就是阴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3. 所谓潮汐作用,实际是区分内场潮汐和外场潮汐的。外场为潮内场必为汐;而内场为汐外场则必为潮。内场的潮汐同外场的潮汐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地球的日潮汐和月潮汐。

4. 地球围绕太阳在公转轨道上运行一周,要经历 12 个磁波环周期即 12 个月,每月经过周天 30°。在一个地球轨道周期之中,要经历 24 个节气。所谓 24 节气,实际上按照太极场是 8 节 16 气。 8 节中是以 4 节定场——即冬至和夏至的极性转换(乾 N 坤 S)极场,以及春分和秋分的黄赤道交点(离 N1 坎 S1)面场。而 8 节中另有 4 节定位——立春和立秋(艮、兑),以及立夏和立冬(巽、震)。因此,地球在一年之中还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潮汐周期,这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的坎位和离位上的两个高潮汐点。

5. 太极场实际上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一张“潮汐场位图”几乎包括了地球内外场的全部内容。曾有一位广西读者就 4 个卦名和卦符(艮、兑,巽、震)的相错问题提出质疑,询问是否搞错了。作者仅以四言作答:“翻手见上下,转体识东西;变卦分表里,颠倒何足奇。”

6. 潮汐是场变效应的具体映象,地球空间的场变效应对人体生物场的影响是相关的。因此,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具体应用此图时,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加以转换。例如,某地在初一(十五)的早 6 时当地潮汐正处于最高位,那么,此地此时就正处于离(坎)位。而与此同时,次起则彼落,在另地却正处于最低潮汐位,那么此地正处于乾(坤)位的极性转换期。

7. 地球潮汐的场变效应,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自转的物理反映,而月相恰恰正是太阳自转场变效应相关联的具体映象,它仅仅只是一个参照物而已,同地球潮汐成因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3) 铜河日潮汐

铜河日潮汐,是太阳系外层空间交变磁场作用于地球表面带电粒子的物理反映。

铜河日,即天狼星自转一周所形成的太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交变周期,这个周期在 22 年左右。〔注意! 地球上所反映出的铜河日,那不是天狼星的真自转周期,而只是铜河星系整体磁场的交变周期。太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交变周期为 22 年左右,而天狼星真自转周期的理论值应为 20 年左右。] 这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海洋(岩层和大气层亦然)还存在着一个为期 22 年的潮汐周期。

这种铜河日潮汐,反映在太阳上,就是每逢太阳黑子达到一个 11 年高峰值时,也就是地球对应于铜河系整体交变磁场的离位和坎位时,太阳的日面熔岩海潮汐和太阳大气潮汐就会出现一次最高潮位。随之,地球上的台风数和海洋的年潮汐也会出现一次最高潮位(峰)。而当太阳黑子达到一个 11 年最低值时,也就是地球对应于铜河系整体交变磁场的坤位和乾位时,太阳的日面熔岩海潮汐和太阳大气潮汐就会出现一次最低潮位。随之,地球上的台风数和海洋的年潮汐也会出现一次最低潮位(峰)。这种周而复始的潮位转换,也是当代科技很容易测定的。

(4) 银河日潮汐

银河日潮汐,是铜河星系外层空间交变磁场作用于地球表面带电粒子的物理反映。

银河日,即银河星系核自转一周所形成的铜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交变周期。依据银河系整体磁场对地球磁场的物理反映,可以清楚地知道:银河系整体磁场的交变周期约为 2100 地球年左右。而银河星系核真自转周期的理论值应为 1900 年左右。这也就是说,太阳上的黑子数、日面上的熔岩海潮汐和太阳大气潮汐,以及地球上的台风数、海洋潮汐和地球三大潮汐,也存在着一个为期 2100 年的潮汐周期。

这种银河日潮汐,反映在天狼星上,就是每逢天狼星黑子达到一个 1000 年高峰值时,也就是天狼星太阳和地球对应于银河系整体交变磁场的离位和坎位时,天狼星表面的熔岩海潮汐和大气潮汐就出现一次最高潮位。随之,太阳上的黑子数、日面熔岩海潮汐和大气潮汐也出现一次最高潮位(峰)。继随之,地球上的台风数、海洋潮汐和大气潮汐,也会出现一次最高潮位(峰)。而每当天狼星黑子达到一个 1,000 年最低值时,也就是天狼星太阳和地球对应于银河系整体交变磁场的坤位和乾位时,天狼星表面的熔岩海潮汐和大气潮汐就会出现一次最低潮位(峰)。随之,太阳上的黑子数、日面熔岩海潮汐和大气潮汐也会出现一次最低潮位(峰)。继随之,地球上的台风数、海洋潮汐和大气潮汐,也会出现一次最低潮位(峰)。这种周而复始的潮位转换,也是当代科技不难观测到的。

(5) 辐射潮汐

辐射潮汐,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一种潮汐现象。它是由特殊天体物理机制所形成的海洋、固体岩层和大气的物理反映。

当代海洋观测证明:在全球的海洋中,存在着许多无潮点。在那里,人射波与反射波的位相是相反的,而振幅却是相同的,潮位一正一负地相互抵消,从而形成潮位为零为中心。当着人们把许多同时发生高潮的地点联接成同潮时线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海潮都是从无潮点向外呈辐射状延伸的。同潮时线以无潮点为中心,随时间变化而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或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人们再进一步把一个周期中潮差相同的地点联接成等潮差线的时候,又会发现:等潮差线在无潮点附近表现为封闭曲线,在这里,潮差很小,而以无潮点为中心,愈向四周延伸其潮差就愈大。地球上的这种辐射潮汐,是同地球磁场和太阳系整体磁场以及太阳系外层空间磁场的交变周期所形成的潮汐现象完全不同的。

辐射潮汐,是天然超脉冲天体中子核在衰变演化过程中的物理反映。这种潮汐可以是极其平静的,也可以是异常剧烈的。它的存在,是同地球上的台风、地震、火山爆发以及诸多异常地球物理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的。

辐射潮汐,是局部超强交变磁场作用于带电粒子的物理反映。

总之,潮汐现象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宇观如此,宏观如此,微观亦是如此。

潮汐现象,这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它没有深奥莫测的秘密。但是,它却是人们窥测宇宙的一个“窗口”,也是人们站在地球上就可以抚摸到外层空间宇宙天体的脉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6
<p>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总称潮汐。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太阴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太阳潮显著。地潮、海潮和气潮的原动力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大洋底部地壳的弹性—塑性潮汐形变,会引起相应的海潮,即对海潮来说,存在着地潮效应的影响;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的迁移,改变着地壳所承受的负载,使地壳发生可复的变曲。气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动,使海潮的变化更趋复杂。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tide)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p>
<p>
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都有关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另外在第天也有涨潮发生,由于月球每天在天球上东移13度多,合计为50分钟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时刻(为1太阴日=24时50分)约推迟50分钟左右,(下中天也会发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两次潮水)故每天涨潮的时刻也推迟50分钟左右。</p>
<p>
但由于,月球和太阳的运动的复杂性,大潮可能有时推迟一天或几天,一太阴日间的高潮也往往落后于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时刻一小时或几小时,有的地方一太阴日就发生一次潮汐。故每天的涨潮退潮时间都不一样,间隔也不同.</p>
<p>
太阳和月球引力对地球上的水(液体)起作用如此大,对地壳的固体大陆也起作用会发生“陆潮”,“陆潮”可能会促使引发地震,所以在作地震预报时应虑月相。</p>
<p>
太阳和月球引力对地球上的大气(气体)也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发生“大气潮”,引起大气对流和大气运动上的变化,会引起气候上的变化。(这和认为气候的变化与月亮无关的传统观点是抵触的。)故气象专家建议在作天气预报时应考虑月相。</p>
<p>据现代科学发现太阳和月球引力还可能对人体或生物体中的液体等会发生作用,形成神秘的“生物潮”和“人体潮”,有日本科学家正对此问题在作研究。我国古代有一句谚语“逃过初一,也逃不过十五”也是对这种神秘的生物潮和人体潮可能会引发人或其它生物的病情加重,或精神上的变化的生动写照。</p>
<p></p>
第3个回答  2009-05-05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太阳的作用稍小一点),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人人都知道。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一面也出现另一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一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

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1/4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第4个回答  2009-05-08
月球引力对地球上的一起物体都起作用,而且都能产生潮汐现象。只不过地球上的水可以流动,潮汐现象表现出来特别壮观而以。
相似回答